“打卡”方式互相監督? 寒假書單“悅”讀不為考
中國網•山東2017-02-03 14:32:53

  日前,2017年高考北京卷《考試説明》編寫完成。尤為引人關注的是,語文學科將《紅樓夢》、 《平凡的世界》等6部經典文學作品納入必考範圍。“指揮棒”作用下,閱讀的重要性進一步得到凸顯。而剛剛開始的寒假,除了走親訪友,也被不少距高考尚遠的孩子們的家長視作讓孩子靜心閱讀、提前培養、進入狀態的好時機。

  壓力

  人家的孩子

  能看全是字兒的書……

  “這些書,我一本都沒完整讀過。”瀏覽著納入必考範圍的名著篇目,王旭磊略帶羞愧地坦言,自己從小就不是一個“愛看書的人”。加之長大後的專業、從事的工作都屬於工科類別,更是與閱讀漸行漸遠。

  去年秋天,王旭磊的兒子上了小學。因為家裏的閱讀氛圍一向不濃,小傢夥也沒能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依然沉浸在對玩具槍、小汽車、變形金剛的興趣中。而原本沒當回事,覺得孩子“上學認字多了自然會看書”的王旭磊加入了各种家長群後,卻開始漸漸感受到了壓力。“雖然學校現在沒有特別強調讓孩子看多少書,但已經有各個版本的‘必讀書單’在家長群、朋友圈裏面流傳了。有的家長還介紹自己孩子看過什麼什麼書挺好的,我以前都不知道,一下覺得有差距了。”

  而對女兒正讀三年級的果果媽來説,雖然孩子平時挺愛看書,但壓力依舊不小。“他們每週上一次閱讀課,去學校的圖書館看書,坐在地上或者墊子上,看什麼都行。”果果媽輕嘆,“她就看畫兒多的,人家有的都看全是字兒的。”

  果果媽介紹,女兒的學校每學期會發書單,一年列出10本左右,並標明出版社、作者。比如低年級的《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中高年級的《城南舊事》、《海底兩萬里》、《小王子》等。並不強制閱讀,也不會去特意考試,但家長們一般都本本不落地買來給孩子看。

  為了更好地督促孩子們讀書,學校還會在學期中間、假期開始前各發一份讀書任務手冊。讓學生自行填寫讀了什麼書,其作者和國籍、書中的主要內容、讀後感等。上學期果果媽買了本注音縮略版的《西遊記》,孩子不太愛讀,磨蹭了一個暑假就只讀了這一本。還有一次孩子沒讀新書,為了完成作業,只好填寫了一本以前讀過的書。“有的家長已經成了系統,不用學校催促,自己買學習手冊讓孩子做讀書筆記。”相形之下,果果媽有些自責,“我之前管得不是特別嚴,以後真得抓緊。”

  措施

  加入微信群,

  用“打卡”的方式互相監督

  除了列舉詳細名著篇目,最新的《考試説明》還通過幾道樣題具體呈現了可能的考查方式。例如要求考生結合十七勇士攀登梅裏雪山、張海迪在身體難以支撐的情況下仍堅持創作長篇小説等事跡,從《老人與海》、《平凡的世界》等名著中選取相關人物,分析其精神追求並作出評價。這也讓家長們意識到,簡單背一背名著大體內容、主要人物等“臨時抱佛腳”式措施或許不夠用。

  “得真看過,有一定理解才行。”雖然離高考還遠,但王旭磊決定儘早“補救”,督促孩子開始看書。由於不了解如今少兒圖書市場,他只能從推薦書單入手,一番搜索之後卻更是頭大。“書單的版本特別多,有教育部推薦的,有機構推薦的,還有各種公號推薦的。不知道以哪個為準,看來還是得跟孩子讀書厲害的家長請教。”

  面對將要到來的假期,果果媽也跟女兒約定,每天要堅持看至少半小時的書。內容可以自己挑選,但必須“字多畫少”。前幾天,果果媽已經幫女兒加入了一個少兒讀書群,小朋友在裏面發語音,説自己今天讀了什麼書,從幾頁到幾頁,再朗讀一段,用“打卡”的方式互相監督。“希望能管用吧!”果果媽笑言,就是聽到一些孩子已經在讀“大部頭”,甚至是英文書的時候,還是未免有點焦慮。

  對於閱讀在考試中的加碼,李先生則一點也不擔心。他的朋友圈裏,常常曬出8歲兒子趴在床上、地上投入看書的樣子,還有一摞摞給孩子買的書。從動手製作模型,到有趣的數學、物理,再到國外兒童作家作品典藏全集,每次一買就是十幾二十本。他的原則是,只要孩子感興趣的書就會買,目前家裏已經做了3個適合孩子身高的書櫃了。

  “前幾年我準備一個考試,每天吃完晚飯就在餐桌看書做題,孩子會主動湊過來在紙上寫寫畫畫。後來我就教他拼音、查字典,認字多了之後他也就喜歡自己看書了。”李先生笑言,對孩子的“培養”實屬無心插柳。但在他看來,只給孩子買“有意義”的書並要求他看是不夠的,家長至少要作出表率。“要是一下班就津津有味地看電視、玩手機、打遊戲,孩子哪有興趣自己看書呢?”

  擔憂

  與考試掛鉤,反而敗壞了閱讀?

  “納入考試範圍內的這些經典名著,應該説都是全民必讀書目。不光是孩子,普通人也應該去讀。”北京四中語文高級教師連中國表示,“名著入考綱”的篇目挑選,自己也曾參與其中。其根本目的在於希望能夠通過推動孩子的閱讀,來更普遍、更深層次地推動民族的閱讀。“不然全民閱讀怎麼推動?得有個抓手。僅僅提倡是不夠的,也不好操作。與考試相關聯,不失為推動閱讀的策略。”

  而另一方面,網路上對於“考名著”也存在著不同的聲音。有網友擔心,若出現專門針對名著的題庫,則會陷入另一種“應試教育”。具體的名著篇目,還可能導致學生對閱讀的關注變得狹窄,不再關心考試範圍之外的文學作品。

  “會不會因為與考試掛鉤,反而敗壞了閱讀?一些人對這個事情有擔心,其實包括我也是。”連中國坦言,名著納入考綱後,好處顯然是會引起關注和重視,但如果題目出得有問題,也存在適得其反的風險。“讀書之妙之美,是人活一生重要的意義之一。以前對孩子有所期待,現在不看的書可能以後會看。但若題目出得不好,學生為了考試死記硬背,跟吃東西吃壞了一樣,倒了胃口,以後也不再想看了,這應該是極力避免的事情。對名著的考查務必科學謹慎,很希望能考出有品質的閱讀效果。”

  建議

  不必通過問犄角旮旯的細節來檢測閱讀效果

  在培養孩子閱讀習慣方面,連中國認為家長和老師的作用極為重要。“越高端的作品,可能與學生認知的距離越大。面對一個世界,總要有扇門,老師和家長應該成為名著與孩子之間關鍵的媒介。”而這一過程中,家長或許更為重要。在連中國看來,很多家長的意願是好的,有時只是不得路徑。

  “比如,家長們總是要求孩子讀過的書得‘記住’,通過問具體情節甚至犄角旮旯的細節來檢測閱讀效果,這個策略不對。”連中國表示,閱讀中的體悟更為重要,不要讓孩子背上機械記憶情節的負擔,踏實地閱讀自然會誕生豐富的記憶。另外,家長不要“取巧”,去搜尋以往教輔書籍中名著相關的題目來替代閱讀。“可能會對閱讀造成誤導,你不知道人家會怎麼出題。”

  實際操作中,家長要注意挑選可靠的出版社和適合孩子的版本。“《紅樓夢》的版本很多,要找有詳盡註釋的。《老人與海》因為譯者不同,水準也有差距。讀《吶喊》這樣的書,還應該配合讀一點輔助的書,不然僅僅看《吶喊》,孩子會有困難。”至於閱讀進程,連中國認為讓孩子自行決定更好。“一天不用看太久,細水長流,追求速度容易糙。而且《紅樓夢》、《邊城》這樣的作品,並不是特別追求情節,要非常關注文字和氣息,詩詞和表述不能跳過去不看。”

  剛剛組織開完家長會的小學三年級班主任、語文老師王娜也提出,假期要讓孩子做好閱讀計劃,固定時間、頁數,並可以寫一寫讀書心得。“寒假比較短,也就大概四週,讀了就要有收穫。”

  王娜介紹,學校每年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按照年級分別推出書單。“一般是10至20本,一、二年級以注音版的繪本、故事為主。到了中高年級就是白話文,還有簡單版本的名著。”除此之外,老師們最為強調的便是閱讀氛圍的營造。“前期我們還提倡每晚親子共讀,搞過‘夜讀十頁書’計劃。家長陪孩子一塊兒讀,之後談談感受,這是十分必要的。”連中國也表示,書僅僅為孩子買回來,擱在那兒,作用極為有限。“説一句‘這個考試要考,你得讀’,孩子怎麼會願意看呢?只有家人一塊兒讀,甚至形成討論,效果才最好。”(魏婧)

大家都愛看
0531-88556593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