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區創新“傳統村落+”融合發展模式 讓古村落煥發新生機
濤聲陣陣,浪花撲岸。初夏時節,不少遊客漫步在鬆軟的沙灘上,抬起頭是倒映著峰巒的無邊水面——岩馬湖。雖不是地處海濱,卻可以“不出棗莊看大海”,這便是棗莊市山亭區馮卯鎮獨古城碼頭的獨特景觀。旅遊高峰期,這處碼頭一天接待遊客達3000余人次,帶動周邊群眾就業創業20余人。
岩馬湖的另一側,馮卯鎮李莊村實施了“閒置小院復活工程”,打造産業小院、活力小院22個,建設左鄰右居、鄉里鄉親等主題智慧民宿,戶均年增收約8000元,村集體年增收約12萬元。當地通過“傳統村落+旅遊開發”模式,採取股份合作、使用權有償轉讓、租賃等舉措,將部分傳統村落開發成景區、民宿、農家樂。現已建成鄉村旅遊景點10余處、民宿及農家樂280余家。
近年來,山亭區因地制宜對傳統村落和傳統民居開展建築微改造、精修復,創新“傳統村落+”融合發展模式,讓傳統村落“活起來”。山亭區探索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新路徑,通過強化保護修復、探索融合發展、建立保障機制,形成集保護利用和文化傳承于一體的傳統村落集群,推動傳統村落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煥發新生機。目前,11個傳統村落入選“國家級”名錄,24個傳統村落列入省級名單。
對於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棗莊市住房建設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鍾家勇認為,根據傳統村落自身特點和發展實際,因村制宜,合理利用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資源和傳統建築,加大力度發展文化旅遊、休閒觀光、傳統手工藝等特色産業,促進文化遺産保護與産業發展有機融合。
山亭區先後打造了特色民宿、民俗文化體驗等鄉村新業態,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村落保護與發展利用良性互動。北莊鎮洪門村大力發展“傳統村落+庭院經濟”模式,引導農戶利用傳統建築發展庭院經濟,開發庭院採摘、庭院加工作坊、庭院農家樂等業態,200余戶群眾以葡萄為主發展庭院種植經濟,種植面積300余畝,帶動村民就業400余人,年銷售額達180余萬元,每人平均年增收1.5萬元。徐莊鎮葫蘆套村利用傳統村落打造了面積約1100平方米的福祿文化藝術館,集休閒、觀光、採摘等多功能于一體,展示工藝藝術品3000余件,年增收8萬餘元。山亭區這種“傳統村落+非遺傳承”模式,深度融合傳統村落與非遺文化、非遺産業,挖掘“岩馬文化”“朱山文化”等,累計建成鄉村記憶館、非遺展館27個,增強了非遺傳承傳播活力。
“我們對傳統村落全部編制保護髮展規劃,明確保護措施,對傳統要素資源利用方式和傳承發展提出規劃意見。”棗莊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組成員、四級調研員杜益偉説,他們編制完成山亭區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規劃,邀請省專家進行充分論證,確定3個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片區和11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示範節點,明確重點項目庫,有序推進保護開發。
隨著《山亭區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規劃》的出臺,山亭區圍繞傳統村落富集的環岩馬湖、翼雲湖、靈芝湖流域,抱犢崮—熊耳山、月亮灣濕地,青龍綠道沿線三大區域,打造休閒康養型、休閒觀光型、漫步健身型三大傳統村落片區,實現連片協同保護髮展。同時,山亭區鼓勵民間力量參與傳統建築保護利用,培訓土專家、土工匠,按照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的傳統技術進行搶救性修復保護,恢復古建築歷史特色。位於山亭區山城街道的國家級傳統村落興隆莊村,是魯南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石板房建築群,他們採取“修舊如舊”方式,採用當地青石為墻體、頁巖石板為瓦,修復古宅民居70余處,打造了國家級4A景區——翼雲石頭部落,年可接待遊客約25萬人次,收入約320萬元。(記者 孟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