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市商河縣玉皇廟鎮段家村的石磨麵粉加工車間,一旁的機器轟隆作響正在作業,另一邊工作人員正忙著打包裝箱,全麥粉、高精粉等十余個品類的産品即將運往客戶手中。
濟南市城管局派駐商河縣玉皇廟鎮段家村第一書記李執鯤告訴記者:“我們現在基本每天都在出貨,旺季的時候一天出3000—4000多斤,現在每個月産量在60噸左右,到今年(年底)就能為咱們村集體增收10萬元。”
去年5月,濟南市委、市政府部署實施“萬人下鄉、千村提升”工程(簡稱“千村提升”工程),以推動村集體和農民“雙增收”為切入點,以村集體經濟年收入30萬元以下的村為著力點,以每村1名第一書記、1家企業團體幫扶共建為主渠道,通過務實可行、循序漸進的工作抓手,引領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向農村匯聚,形成推進鄉村振興整體合力。然而,30萬元以下的村子産業單一,發展受限因素多成為第一書記普遍面臨的難題。
濟南市紅十字會派駐玉皇廟鎮埃子李村第一書記王光華説:“我剛到村的時候,看到村的現狀以後確實感覺比較茫然,頭有點大,整個村子沒什麼産業,産業就是以種小麥,還種玉米為主,整個村(集體)的年經濟收入還不到15萬。”
資源匱乏、收入單一,單純就村幫村難以實現村強民富,許多村面臨缺人才、缺資源、缺路徑的現實困境。由於駐村第一書記的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不同,他們存在經驗不足和力量薄弱等問題。如何更好地發揮這一群體的優勢,成為“千村提升”工程的關鍵。
濟南市紅十字會派駐玉皇廟鎮埃子李村第一書記王光華説:“所有的第一書記都組合在一塊兒,我們一塊兒幹,一塊兒圍繞著地域相近,産業相近,稟賦相近這麼個原則,一塊打造幾個産業聯合體。”
王光華農村工作經驗豐富,在縣、鎮黨委指導下,他牽頭組建成立了由46名駐村第一書記組成的玉皇廟鎮“第一書記鄉村振興服務聯盟”,構建起發展共謀、難題共解、團結互助的架構體系。然而,如何讓經歷、特長、知識結構差異大的第一書記明確分工,同步發力,並且在産業發展中實現人盡其才成為聯盟面臨的新問題。
王光華説:“我們就圍繞聯片共建聯合體為把手,展開我們聯盟的實際工作,我們確立了工作思路,就是幫扶一村,不限一村,服務三年,規劃長遠。我們所有的第一書記所幫扶的不限于一個村,只要是你掌握的資源、資訊、政策,能用到玉皇廟當地發展的,我們都要幹起來。我們成立了五個工作小組,政策技術資源組,産業發展指導組,重點項目推進組,矛盾糾紛調解組,還有綜合保障協調組,用五個工作小組來支撐我們整個聯盟的運轉。麵粉加工廠就是我們充分利用政策諮詢組捕捉的資訊爭取來的。”
通過黨建引領聯盟的發展,讓每名駐村第一書記都能夠發揮自己的專長,構建起發展共謀、難題共解、團結互助的架構體系。玉皇廟鎮是中國彩椒之鄉,其中呂東村是玉皇廟鎮的彩椒主産區。由於受村莊土地限制,呂東村彩椒種植規模同樣受限,彩椒的品牌發展進入瓶頸期。因此,聯盟內的第一書記利用糧食産業聯合體的經驗,著手打造新的産業聯合體。
國網商河縣供電公司派駐玉皇廟鎮呂東村第一書記翟巍:“我們聯盟裏的書記就商量著連片打造彩椒産業聯合體,來提升彩椒的種植規模,以我們村為中心,聯合周邊22個村統一管理、統一種植、統一銷售,這一年以來,我們彩椒的種植規模從1.3萬畝增加到了1.9萬畝,增産了3億斤,真正實現了群眾集體的雙增收。”
目前,濟南市累計組建服務聯盟54個,活動覆蓋87個街道(鎮),扶持962個村,自去年12月以來,先後舉辦助農大集45場次,組織137名駐村第一書記參與,展銷410種農産品。此外,濟南還出臺了駐村第一書記管理考核、派出單位責任捆綁“兩個辦法”,明確8項“召回負面清單”,實行季度觀摩、半年比武、年度總評,推動真蹲實駐和更多資源下沉。第一書記鄉村振興服務聯盟成為破解鄉村整體發展品質不高、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有益探索,有效帶動了各類資源要素向農村集聚。
濟南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公務員局局長王玉躍表示,積極構建第一書記幫村、企業團體聯村、各方力量助村的“1+1+N”幫扶體系,累計整合各類資金6.6億元,幫扶實施3852個産業和民生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效。我們將認真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萬人下鄉、千村提升”工程為重要抓手,持續推動政策、幹部、人才、資本等各類資源向農村匯聚,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穩紮穩打、久久為功,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閃電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