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燙山芋”變“幸福家”—— 泰安市泰山區“金星十六排”片區改造贏民心
5月31日上午,泰安市泰山區岱廟街道金星片區改造回遷工程舉行開工奠基儀式。儘管天氣炎熱,不少“金星十六排”的居民依然趕來見證這一期盼已久的時刻。
“金星十六排”是多年前泰安市拓寬東嶽大街而臨時安置115戶拆遷居民的週轉房。一橫一豎兩塊磚砌成只有18釐米厚的墻體,面積狹小,有的祖孫三代只能擠在40多平方米的房子裏。這些房子的房樑多用竹筋建成,頂棚是草席瓦結構,雨季組織居民撤離成當地的“必修課”。
“我們住的房子年久失修,墻體粉化開裂,屋頂漏水嚴重,全部為D級危房,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80歲的“金星十六排”居民李德盈説,這麼多年來一直盼著能夠搬遷新房。
此前,當地多次動議啟動“金星十六排”改造工程,但均因多種原因未能實現。
金星社區黨委書記梁立勇介紹,金星片區城中村改造存在規劃綠地和非建設用地調整的問題、破産單位的問題、改造收支不平衡的問題等,各類問題疊加,堪稱是泰安市城中村改造歷史上的典型複雜案例。
例如,在金星片區城中村改造中,既有國有土地上的房屋,又有集體土地上的房屋;既有平房,又有多層樓;既有宅基地,又有祖宅;既有私房,又有公房,還有共有産權的房屋。不同的情況,適用的拆遷安置政策不一樣,但同在一個區域內,如果拆遷安置標準不一致,群眾會不理解,也會不滿意。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泰安市把“金星十六排”問題納入“我為群眾辦實事”規劃中,市區兩級下決心徹底予以解決。泰安市把“金星十六排”改造與周邊城中村、破産單位老舊宿舍改造統籌起來,進行片區綜合改造,共涉及金星、灌莊兩個社區,水泵廠、軸承廠等7個單位,總拆遷佔地面積104畝,總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
不過,由於居住密度、基準地價等因素,根據測算結果,片區改造還有近5億元的資金缺口,沒有房地産開發企業願接這個“燙山芋”。
“要算民生賬,堅決托起群眾的安居夢。”泰山區委書記王愛新説,岱廟街道和金星社區將直屬企業泡花鹼廠、車橋廠和3處社區集體廠院貢獻出來作為回遷安置用地。泰山區在東部新城區拿出100余畝地作為項目平衡用地,彌補資金缺口,還指定區級國有平臺泰泓置業接盤金星片區改造。
為發揮黨組織作用,金星片區建立了項目黨支部,在“金星十六排”、軸承廠、水泵廠等區域分別成立了自改委員會。
“項目黨支部成立後的第一個主題黨日上,就開展‘自改三問’:要不要改、為什麼改、怎麼改。最終經過黨員大討論,自改委員會達成了共識——要改,為改善居住條件,而且要依靠黨委、政府改。”梁立勇説。
岱廟街道黨工委書記方明説,金星片區改造回遷工程項目今年3月1日啟動以來,市、區、街道、社區四級聯動、合力攻堅,僅用28天就完成了700余戶居民的房屋丈量工作;用時10天完成了5處廠房的協議簽訂工作;用時15天拆除騰空土地30畝,佔回遷區域面積46%;用時24天,簽訂拆遷安置協議246份。
“這是我們學史力行的成果彙報,是全區片區改造的加速提效,是群眾期盼已久的大事喜事,標誌著金星百姓實現安居夢正式進入倒計時。”王愛新表示,下一步,泰山區將以此次開工為新起點,為項目提速保駕護航,儘快把工程“施工圖”變成“實景圖”、把群眾“安居夢”變成“幸福家”。(記者 孫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