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岱財評|用好碳交易普惠機遇塑造山東獨特優勢
要清醒認識到,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正式啟動上線,不僅在於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更將開啟一個重構能源行業、製造業進而重新定義經濟版圖的過程。抓住用好這一普惠機遇所提供的倒逼機制強化自我革命,山東將匯聚起高品質發展的又一股強勁新動能……
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發電行業被首批納入全國碳排放配額管理,當中包含338家山東企業,佔總數的近七分之一。
碳交易是中國利用市場機制推動碳減排的一項重要政策工具,是全國的普惠機遇,創造性地將其用好用足,“普惠”也能轉化為山東站上發展新起點、步入發展新階段的重大獨特優勢。
綠色發展之所以被稱作“革命”,在於首先思想意識上就得同沉疴痼疾來一場徹底決裂,這個難度可想而知。一直以來,環境保護中有個著名的“吉登斯悖論”:因氣候變化影響在日常生活中不具體、不可見和不直接,因此明知重要性,願意在當下採取行動的卻很少。今年初的工作動員大會上,山東就落實“三個堅決”,強化硬約束、加嚴標準線,“敲打”的正是一些地方、部門、企業對“綠色發展”抱有的錯誤認識和僥倖心理。
碳交易市場,通過為“碳排放”明碼標價,讓企業這一最重要的節能減排主體為每一單位的“任性”及時付出相應代價,同樣也讓每一單位的努力能夠及時兌現——若加大研發投入、開展技術創新,實際碳排放低於配額,多餘配額就能在碳市場上賣出獲得收益。據了解,交易首日就達成成交量410.4萬噸,成交額21023.01萬元,均價51.23元/噸。從這個意義上來説,碳交易為破解綠色發展“上熱中溫下冷”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倒逼機制。
不過,倒逼機制是一種來自外界的壓力和推力,成效如何往往取決於自我加壓程度。作為長期以煤炭消費為主的能源消費大省,山東必須拿出更積極務實的姿態,成為全國碳交易市場重要的建設者、貢獻者。
首先是把自己的事做好,嚴格按照國家對於碳交易市場的各項制度設計,把該市場協同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性充分發揮出來,切實將排放強度降下來、管理水準提上去。據了解,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前“十年磨一劍”,7個省市十年間積累了大量一手數據和經驗。針對試點時遭遇的各種問題,山東各級政府、企業要從中深刻汲取經驗教訓,避免走彎路。
首當其衝的是積極履約,杜絕僥倖心理。履約是碳排放權交易重要的環節,也是碳市場公信力和約束力的體現,針對今年1月1日到12月31日這一全國碳市場發電行業的第一個履約週期,生態環境部已在年初發佈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中明確了罰則,包括繳納返款、等量核減其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額等手段,後期還將採取更多樣、嚴格的手段。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做好相應的教育、培訓、引導,讓企業明白任何找關係、講條件、打折扣的行為都無異於自找麻煩,唯有高度重視、加快轉變發展思路才是更好保障長期發展利益的明智之舉。
再就是充分了解政策、運用規則,儘快建立起“碳資産”意識。配額分配基於數據填報,一項數據填報錯誤帶來數千萬的損失,這種案例在試點市場運作初期並不少見。目前,少有企業公開碳減排目標,碳數據統計、披露水準也普遍不足,更談不上碳資産的保值增值。伴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山東碳市場服務中心已正式啟動,要加快發揮出其“雙碳”智慧服務、“雙碳”人才專家庫的作用。
“做好自己的事”之外,山東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成為全國碳交易市場重要的貢獻者:山東産業結構“重”的困擾較大,但巨大的控排剛需和巨大的市場也為開展各種碳資産管理創新以及節能減排相應的技術創新提供了豐富的土壤,配套做好相應的政策措施設計,將進一步放大碳市場推動節能減排、綠色發展的效果。電力行業之外,針對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十四五”期間將陸續納入全國碳市場的高排放行業,各地也應儘快推動展開碳排放管理,且越早開展,越有可能扳回不利局面,成為贏家。這跟當初智慧化改造其實是一個道理,雖然整個過程十分艱難,但率先行動起來的那一批企業,目前不少都成為智慧化改造方案的輸出者,從單純的製造企業轉型成為生産性服務公司,樹立起了新的市場競爭優勢。
近年來,山東在改革開放上持續加力,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而倒逼機制正是一種推進改革的重要機制,主動運用好,將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收穫突破性進展。要清醒認識到,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正式啟動上線,不僅在於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更將開啟一個重構能源行業、製造業進而重新定義經濟版圖的過程。抓住用好這一普惠機遇所提供的倒逼機制強化自我革命,山東將匯聚起高品質發展的又一股強勁新動能。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付玉婷 報道 策劃 齊淮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