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形成合力,完善學前教育保障機制(民生視線)
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紫苑幼教集團福地街分園第一屆大班畢業幼兒。寧繼霞攝
河北省大名縣黃金堤鄉金鄉水岸幼兒園老師給孩子講解油菜花。本報記者 張騰揚攝
人生百年,立於幼學。學齡前時期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讓孩子們都能走進幼兒園,接受知識啟蒙,享受友情溫暖,得到科學的飲食作息照料,是實現個人人生“起點公平”的重要方面,也是國家民族“百年樹人”、涵養人力資源的第一步。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進一步提高學前教育入園率,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機制,支援社會力量辦園。如何更好地落實這一要求?從鄉村到城市,我們的記者進行了探訪。
——編 者
重慶市——
學費下降,品質提升
“拉手,一起走。”4歲的琪琪伸出手,拉著一個新來的小朋友走到沙子堆前。拿起鏟子,兩個小傢夥玩起了遊戲。
很多小朋友剛來重慶涪陵嬌子幼兒園時,都哭著吵著要回家,琪琪也不例外。現在,“園齡”半年的她成為“大姐姐”,關心起更小的弟弟妹妹。
“我們將愛心、信心、恒心貫穿在孩子的學前教育中。”看著這一幕,園長周俊秀眼裏滿是欣慰。嬌子幼兒園是涪陵區一所民辦普惠園,有著20年的辦園史,附近居民大多把孩子送到這裡。
最近,嬌子幼兒園的不少小朋友迷上了西洋棋,“這是我們園的特色教育。”周俊秀告訴記者。特色理念、特色課程、特色活動……涪陵區各幼兒園深度挖掘歷史淵源、文化底蘊,開展“一園一特”“一園一品”創建活動。
目前,涪陵區共有200多所幼兒園,其中民辦園佔到四成左右,“入園難”問題得到有效改善。
民辦園學費高嗎?
女兒在涪陵巴樂幼兒園上了兩年多,唐倩交的費用卻越來越少。“比以前低了一半多。”唐倩告訴記者。原來,在區教委引導下,巴樂幼兒園轉為普惠性民辦園,價格更低,教學品質、設施環境卻沒變。2020年以來,涪陵區共有巴樂幼兒園等14所等級非普惠園轉制為普惠園。
學費降了,保育教育品質如何保證?
為促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涪陵區教委和區財政局聯合頒布了《重慶市涪陵區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管理辦法》,規範收費標準和辦園品質,同時提供改善辦園條件、穩定教師隊伍、提高保教品質等方面的支援。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來變個魔法,看看木塊和鐵球放到水盆裏,會有什麼變化。”小朋友圍在老師遊屆身旁,沉浸在“沉與浮”的科學世界裏。遊屆當幼師5年了,每學期,她都要去涪陵區公辦幼兒園跟崗學習。如何讓孩子感知世界?怎樣培育良好習慣?……每次學習回來,她都會有更多的教育靈感。
為保障孩子們“入好園”,涪陵區採取公辦園帶民辦園、名園帶新園、名園帶弱園、中心園帶分園教學點的方式。“我們建立民辦園與公辦優質園結對幫扶機制,提高日常保教工作品質,開展園本教研和課題研究,幫助民辦園提高保教工作水準。”涪陵區教委相關負責人説,目前,全區12所公辦園與24所民辦園深入開展合作辦學,全區幼兒教師區級年培訓率達到100%,實現了全員免費培訓。與此同時,涪陵區根據規劃佈局和城鄉人口分佈,對新申請的民辦園嚴把“入口關”;制定涪陵區改善薄弱園辦園條件16條要求,建立薄弱園整改臺賬,實行一園一策,層層督導,限期整改,集中驗收。
民辦幼兒園為學前教育注入了更多活力,園長們也有新期待。談及未來期望時,巴樂幼兒園園長蔣安娜表示,民辦幼兒園的投入和品質都在不斷提高,讓她對未來信心滿滿,每天干勁十足。“我們做學前教育的初衷,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有美好的童年。”
本報記者 常碧羅
山東省濟南市——
擴大公辦園“輻射力”
回想起“大娃”上幼兒園時的窘境,家住濟南市歷下區錦屏家園的楊麗直言“二娃”幸運。2004年,楊麗的第一個孩子到了該上幼兒園的年紀,可她家附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幼兒園”,只有家庭式運作的“託兒所”。為了讓孩子接受更正規的學前保教,楊麗只能咬咬牙,把孩子送到8公里外的一家幼兒園,每天接送的往返時間往往超過1小時,搞得家長孩子身心俱疲。
2014年,楊麗家“二娃”就趕上了國家的好政策。就在離家不到100米的地方,2012年建起了公辦幼兒園錦屏幼兒園。“錦屏幼兒園的硬體條件當時在全市都屬於一流水準,解決了周邊居民迫切的入園需求。”楊麗説。
楊麗的經歷折射出近年來濟南市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進步,隨著政府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公辦園覆蓋率越來越高,辦園品質不斷提升。歷下區紫苑幼教集團園長呂蘊數同樣見證了近年來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剛參加工作時,歷下區只有一所公辦園,而現在,僅僅是我們紫苑幼教集團,就有4個園區,各園區間車程不超過10分鐘,徹底解決了周邊居民的入園難問題。”
歷下區教體局副局長丁宇介紹, 2018年至2020年,歷下區共完成新建幼兒園12所,增加學位4000余個。
規模擴充、硬體提升後,師資跟得上嗎?歷下區探索的集團化辦園,有效解決了幼兒園迅速增多後的師資配置問題。
歷下區錦屏幼教集團園長許文娜説,大力發展公辦園初期,確實都普遍面臨缺乏優秀師資的問題。許文娜原本是歷下區名校甸柳一小副校長,因為有幼師教育背景,被委派來到錦屏幼教集團擔任園長。2019年6月曆下區教體局開始探索“集團化辦園”,先後成立了歷下區第一實驗幼教集團、紫苑幼教集團、錦屏幼教集團等9個幼教集團,以優質園所為龍頭,輻射地域分園。
歷下區教體局局長孟薇告訴記者,在集團內部,無論是經費還是師資,都由總園統一調配,避免撒芝麻,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同時,教育集團實行“區管團聘園區用”教師管理模式,組建集團專項教研團隊,完善教學研訓一體化制度,實現管理、師資、設備等優質教育資源的共用,建成互助共贏的發展共同體。
紫苑幼教集團財富中心分園2020年9月開園,其中骨幹教師正是來自集團內部各個園區。呂蘊數介紹:“對於新開園,我們都會根據幼兒園硬體情況、周邊小區環境、生源情況等,安排師資配備和教學計劃,逐步凸顯各自的辦園優勢,形成一園一品的特色發展之路。”
據了解,濟南市全面構建“廣覆蓋、保基本”的學前教育服務體系,不斷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覆蓋面,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與民辦協調發展”的格局。2016—2019年,全市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投入35.97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7.84%。近3年來,全市新建、改擴建提升幼兒園280余處,增加學位約6.9萬個,同時通過內部挖潛改造,持續增加公辦幼兒園招生能力。目前,在公辦園就讀幼兒19.1萬餘人,佔比超過53%。
本報記者 肖家鑫
河北省大名縣——
鄉村幼兒園裏歡笑多
嶄新的教學樓矗立在陽光下,寬闊的操場上,孩子們穿梭在色彩斑斕的滑梯、蕩橋、鞦韆間。操場一角的生態園裏,有一條長十幾米、寬20釐米的黃河“幾”字形小水渠,上面標注著流經的相關省份。“這是‘山西’!這是‘河南’!”兩個小男孩邊蹦邊喊。
走進教學樓,一間間教室整潔明亮,不同房間裏擺放各式手工、繪畫、圖書等教具,老師講得眉飛色舞,孩子們聽得神情專注。站在樓道裏,唱歌聲、擊鼓聲、歡笑聲從四面八方傳來。
3月下旬,記者走進河北大名縣沙圪塔鎮謝寨村幼兒園,發現這裡和印象中設施簡陋的鄉村幼兒園大不一樣。
“5年前,這裡只有80多個孩子、5名老師。經過‘一村一園’項目改造擴建,如今有200來個孩子、15名老師。”幼兒園園長賈玉琴介紹。
大名縣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定點扶貧縣,2016年以來,大名縣依託國研中心及所屬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幫扶,開展了“一村一園”項目,通過改善園所環境、招募志願者、加強師資培訓、豐富課程活動等舉措,全面提升農村幼兒園辦園品質。
“項目為全縣改造提升了60所農村幼兒園硬體條件,配備了保教設備、幼兒玩具、繪本圖書……讓原本陳舊落後的幼兒園煥然一新。”國研中心挂職大名縣委常委、副縣長吳平説。
為彌補農村專業幼師缺口,近年來,項目先後從專業院校和社會公開招募大中專學歷的青年幼教志願者,保證每個鄉村幼兒園至少一名。志願者一年合同期滿,經考核合格且自願續聘的,繼續簽約留任。目前,全縣的志願者幼師穩定在300人規模。
“我老家就在謝寨村,我在這工作月收入1800元。”教師李晴晴説,她甘心留下來,是因為這份工作讓自己奉獻家鄉的同時也得到鍛鍊提升。
在國研中心支援下,大名縣開展了“樂高”“萬能工匠”等形式多樣的幼師培訓活動,改進幼教志願者的教育觀和教學方法。
李晴晴展示手中《巨人的故事》繪本,“我以前以為繪本就是漫畫故事,經過教學培訓,發現裏面的線索細節很豐富。”她翻開其中一頁,“我告訴孩子們‘巨人張大嘴巴,把池塘裏的水都快喝幹了,旁邊的小鴨子呱呱叫’,讓他們觀察並想像這個場景,學著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一村一園”項目大大縮小了城鄉幼教差距。如今,大名縣鄉村幼兒園大專以上師資比例從30%提升到60%,幼兒入園率由2016年的90%提高到95%,兩項數據均接近城區幼兒園水準。
最大的變化,在孩子身上。在鋪上鎮易地搬遷小區常元康居幼兒園,幼教志願者徐盼盼介紹,班裏的小朋友,很多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剛來的時候既不愛説話,也坐不住四處亂跑。半年下來,注意力集中了,認真看書、畫畫;見到大人,主動打招呼,變得開朗自信。
本報記者 張騰揚
《 人民日報 》( 2021年04月02日 第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