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在緊張的夏季高考間隙,山東所有考生有了一個上午的休整時間,全天只有下午英語一科考試。這是2020年起山東實施“3+3”新高考後出現的一個變化,高考集中考試階段包含了1.5天全國統考和2天選考科目的等級考試。
新高考帶來的主要變化,是高中學習內容的調整。除了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必考科目外,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從其他六門選修課中任選三門,也就是俗稱的“3+3”模式。
今年參加高考的徐尚暉是省實驗中學學生,他考慮到自己的興趣和學科特長,選擇了物理、地理、生物三門課程,根據今年高考日程安排,需要考四天。而在以前的文、理分科時代,他只有兩種選擇:要麼選文科考政治、歷史、地理,要麼選理科考物理、化學、生物,沒有第三種可能性。
改革後,六門課程學生們自由選擇搭配,共有20種組合,不再是“非文即理”的“二選一”。“我們學校連續三屆學生都是應選盡選。”省實驗中學教導處副主任張志永説,經過高中一年級一年的學習和摸底,學生和家人基本上能夠根據學生職業規劃、興趣愛好、學科成績等因素作出判斷,高二開始正式選科。
張志永説,這種個性化、多樣化的選科,對於學校排課來説是一種新挑戰,引入第三方公司,通過大數據排課才能滿足各種複雜需求。而像濟南外國語學校還有英語小班化教學等因素,每年暑假一個團隊專門花費1個月時間來排課。有的組合比較少,只有幾個人。這種情況就讓學生“走班”,和大學類似,按科目到不同的教室上課。
省教育招生考試院院長張志剛説,新高考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讓學生可以在高中階段進行初步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在選擇考試科目時,就將其與今後大學專業選擇、未來的職業方向掛鉤。
“新高考模式下,學生選擇面更寬了。可能部分學生有畏難情緒,比如刻意避開偏難的物理,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濟南一中高三年級主任王正表示,物理是“通吃”學科,從2020年經驗來看,高校九成以上專業錄取時,要求考生高考選考物理;特別是“雙一流”高校比較“挑剔”,大多數專業限定考生必須選考物理、化學。因此,如果選擇了物理,東邊不亮西邊亮,只要總分説得過去,基本上就能被錄取。相反,如果避選物理,也意味著與大量優秀的高校專業錄取無緣。
張志永説,省實驗中學中心校區近年90%以上的學生都選物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高考時可選專業多、錄取機率大。另外,選科的分數經過換算以位次分計入高考成績,“如果説難,所有考生都難,只要位次靠前就可以”。
濟南外國語學校高中部教導處主任丁森建議,在“3+3”新高考模式下,學生父母首先應該尊重孩子的愛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時,參考以後的職業發展規劃,比如從醫通常要選化學、生物,有志於社會人才學科就要考慮選歷史、政治。此外,考慮學科成績優勢,揚長避短,如有的學生歷史就是學得好,作為加分項能夠有效提高總成績。
2020年9月,山東公佈了新高考錄取情況,夏季高考本科錄取率首次超過50%,達到50.18%,整體錄取率也實現增長,普通類第一次填報志願本科計劃完成率達到99.99%。山東新高考圓滿落地。
目前參與新高考改革的14省市高考報名人數已佔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四成多,新高考開始規模化推進。今年部分省市首次採用“3+1+2”模式,即物理、歷史設置為首選科目,必選其一且不能兼報,強調了物理、歷史的基礎性學科地位。(大眾日報記者 王原 趙國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