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參保市民無須另行繳納保費,農村參保居民也可享“雙重服務”,新辦法突出實用性,激活護理服務市場
青島3.0版長護險制度“升級升溫”
每個人都將老去,對待老人的態度,亦是城市的溫度。日前,青島市舉行新聞發佈會,解讀新版《青島市長期護理保險辦法》。2012年,青島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建立了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為進一步完善現行制度,3.0版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于近日在全市實施。新辦法也同時為廣大農村參保居民提供醫療服務和照護服務雙重保障,引導照護服務資源向農村地區發展,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此舉為全國首創。此外,記者獲悉,參保市民不必再另行繳納長護險費用。
全國率先實施“長護險”,9年惠及6萬多名失能失智者
青島是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城市之一,2019年底,青島老齡人口186.8萬人,佔總人口22.5%,高出全國平均水準4.4%。老齡化導致失能失智人數不斷增加,全市失能失智老人約30萬人,其中重度失能7萬多人。
青島長護險走在全國前列。2012年,青島市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建立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共制定了9個長護險地方標準。其中,5個被省醫保局採納,將升級為省級標準。9年來,青島市累計支付長期護理保險資金28億元,惠及6萬多名重度失能失智參保人及其家庭,培育護理服務機構850多家。護士和護理員作為護理服務的主體力量,去年全年共提供到府服務103萬人次,累計提供照護服務235萬小時。
“長護險制度的不斷完善,將更加順應民意,緊貼社會需求,産生多方共贏的整體效應。”市醫療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姜水清説,從受益群體看,全市重度失能失智人員將會得到更人性化、高品質的照護服務。從市場主體看,政策引導將促進護理服務機構高品質發展,創造更多創業就業崗位。從社會角度看,通過將碎片化的醫療、養老服務資源進行深度整合,將促進青島市醫養健康産業的重大變革,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穩定。
61項照護服務,生活照料納入居民護理保險
據悉,青島市7萬多重度失能老人中,職工護理保險參保人約2.3萬人,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城鄉居民參保人約4.8萬人,但是去年實際享受待遇人數僅為0.64萬人,還有相當一部分參保居民未享受到制度紅利。由於居民護理保險資金籌集渠道單一、農村地區照護服務資源匱乏等原因,居民護理保險制度僅對醫療護理進行了保障,其生活照料待遇尚未納入保障範圍,這與參保居民的實際照護需求還有差距。姜水清説:“新辦法實施的重要目標之一便是破解農村長護險這一民生短板,逐步構建起城鄉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同時,青島市已將‘實施農村護理保險提升計劃’列入今年市辦實事。”
據介紹,長護險資金主要來源於醫保基金的劃轉和個人賬戶的自動扣費,不需要參保人另行繳費。通過優化籌資渠道,青島市職工護理保險籌資規模將達到每年11億元,居民護理保險達到1.45億元,同時擴大了調劑金規模,為實現制度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辦法突出實用性,重點保障重度失能失智人員急需的照護服務。凡是經照護需求等級評估,達到三、四、五級失能或重度失智的,都可以按規定享受長期護理保險待遇。在保障內容上,增加參保居民生活照料待遇,與城鎮參保職工一樣,給予醫療護理與生活照料雙重保障,實現了制度公平。醫療護理內容涵蓋基本醫療保險三大服務目錄,生活照護服務包括洗頭、喂飯、康復訓練等61項服務。不管是“醫療服務費”還是“照護服務費”,對個人的具體報銷比例統一設置為職工90%,一檔繳費居民80%,二檔繳費居民75%(二檔居民報銷比例較原來提高5%)。
針對不同人群多層次多樣化照護服務需求,長護險設計了“居家照護”“機構照護”“日間照護”三大類護理服務形式。此外,新辦法增加了“輔具租賃”服務保障項目,具體辦法正在研究制定。
資金扶持+隊伍培訓,彌補照護資源缺口
在老年人失能失智初期,如果給予專業、精準的干預,將延緩他們失能失智的發展進程。近年來,青島市在全國率先探索延緩失能失智保障機制,建立了“延緩失能失智保障金”,將預防干預延伸至輕中度失能失智人員。本次政策調整,青島市較大幅度提高了“延緩失能失智保障金”每年的劃取比例,每年可籌集資金3000多萬元,力爭儘快實現對輕中度失能失智人員的全覆蓋(約24.3萬人)。
當前,青島市照護服務行業存在機構規模小型化、人員結構高齡化等問題,專業化機構和職業型人才普遍缺乏,照護服務品質難以提升。姜水清介紹,針對這一問題,市醫保局將與市人社、民政和衛健等部門建立高度協同的技能提升機制,整合各部門現有培訓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為廣大照護服務人員提供高品質、全週期的培訓服務。此外,青島市鼓勵和引導外地優質服務資源入駐,激活護理服務市場,不斷為醫養結合産業發展賦能增效。
農村照護服務資源相對短缺,重度失能失智人員相對分散,服務成本較高,必須採取不同於城市的工作策略。在照護機構培育上,青島市將通過資金扶持,引導城市照護機構向農村拓展;在照護隊伍上,鼓勵具有勞動能力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特別是婦女參與這項工作,通過專業化的培訓讓她們掌握照護服務技能,就地就近為本村或鄰村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服務。(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郭菁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