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施工人員正在打眼準備爆破作業。
地鐵施工人員正在準備圍岩灌漿。
海平面下80余米,青島地鐵1號線過海隧道黃島端的施工現場。很難想像,在記者頭頂上方,就是42米深的海水。這裡燈光昏暗、機械轟鳴,溫度達37攝氏度,悶熱潮濕,工人們被海底岩石層層包圍,通風與透光都靠一條長約700多米的斜井通道。
7月16日,記者跟隨施工人員從地鐵過海隧道黃島端2號斜井下井。在現場,施工人員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一上井,工人個個都像“泥人”
胡代強今年45歲,春節後從老家山西來青。處在爆破施工的最前沿“陣地”,他熟練地進行著機械操作。“先是一陣長長的哨聲提示,緊接著便是幾分鐘的警報聲,提醒周邊的工作人員撤離,確定人員安全後,引爆人員便按下操作器上的爆破按鍵——‘轟’的一聲,明顯感覺到大地為之一震。”胡代強繪聲繪色地向記者講著工地爆破的場景,他説,工人對這樣的場景早就習以為常,像這樣的爆破,幾乎每天都要進行一到兩次。
胡代強當天的主要任務是與工友一起搭建鋼骨架,準備給新爆破的圍岩灌漿加固。目前隧道青島端、黃島端尚未打通,工地像是在加了“蓋子”的“死衚同”裏,他不停地擦著臉上的汗水。“現在很遭罪,裏面像是桑拿天。等兩頭打通就好了,來個穿堂風,就會涼快得多。”胡代強説。
在現場,記者注意到工人根據工種不同,分成多個施工小組,有的灌漿,有的運渣土,還有的做防水……每個人都汗流浹背,加上渣土爆破、運送時漫天飛舞的塵土,一上井,工人個個都像“泥人”。
“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超前地質預報做好”
記者了解到,地鐵1號線過海隧道是全國最長的過海地鐵隧道,線路起自黃島區瓦屋莊站,沿既有膠州灣隧道東側向北下穿膠州灣灣口海域後,接入青島主城區貴州路站。過海隧道全長約8.1公里,其中海域段長度約3.49公里,共穿越14條斷層破碎帶;陸域段長約4.61公里,分別從黃島端、青島端對向施工,整體採用鑽爆法開挖。
“目前,黃島端隧道土建施工已經完成4.02公里,完成本標段隧道長度的86%,海域段施工完成0.78公里,完成下穿海域段長度的51%,已成功穿越海域段5條斷層破碎帶。”中鐵三局青島地鐵1號線過海隧道1標項目執行經理胡紅星介紹。
“在陸域段施工時,沿線以二三級圍岩居多,每個月能保證170米到180米的掘進速度。進入海域段後,沿線以四五級圍岩居多,開挖掘進速度減慢,平均一天掘進1到2米。為了保證安全掘進,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超前地質預報做好。”胡紅星説,目前,過海隧道段主要採用鑽爆法施工,多功能地質鑽機對前方地質資訊探測完畢後,工人會在岩石上打孔埋上炸藥爆破掘進。然後,地質鑽機會重新鑽孔探測前方岩石地質資訊。不同的地質情況,選取針對性支護措施。
據了解,在過海隧道施工中,地質探測、不良地質處置、排水防控等都是需要注意的施工風險點。“斷層破碎帶是這次隧道施工中的主要不良地質區域,容易造成坍塌、涌水等地質災害。”胡紅星介紹,在穿越斷層破碎帶時,針對滲水量較大的區域,採用超前預注漿的方式,地質加固後再開挖。嚴格控制開挖進尺、爆破參數,及時支護,加密監測,確保隧道結構的穩定性。在排水防控方面,排水管路採用兩套相對獨立的設備和管路,日常施工排水用一套管路、遇突發情況時啟用第二套管路。
胡紅星説,在施工過程中,青島地鐵1號線項目部嚴格過程式控制制,不斷應用新技術、新工藝,連續攻克多項技術難關。項目部還成立了“青島膠州灣灣口過海地鐵隧道設計施工關鍵技術研究”重大科研課題,組織高技能人才,以技術攻關、創新創效為目的,並根據現場的實踐經驗,比選國內先進施工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了過海隧道施工中可能存在的“人的安全、物的安全、環境安全”的隱患,最終實現了項目安全管理的目標。自開工以來,項目部連續保持安全生産的良好記錄。先後獲得“山東省市政工程安全文明工地”“青島地鐵安全生産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被列入山東省創建綠色施工科技示範項目。
據悉,地鐵1號線全長約60公里,全線共設地下車站40座,車輛段2座、停車場1座,控制中心1座,主變電所1座,是近期線網中唯一跨海連接黃島區與中心城區的軌道交通線路。(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胡相洋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