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沈亦伶
數據來源:國家發改委
“從學校到市中心換乘一次,一共8站”“從公司到家挺遠,一共12站,不過要不了40分鐘”“你説的那個景點,一齣地鐵就能看見”……
地鐵繪成了一條條多維的城市坐標,每一站都代表了一個刻度,成為越來越多市民丈量城市的方式,越來越多遊客行走探索的標記。十八大以來,我國地鐵網路規模快速擴張,邁入“地鐵時代”的城市又添10座,不斷拓展市民的出行範圍,也為城市發展帶來“速度與激情”。
讓市民出行更便利
地鐵從一線城市向二線城市推開
“兩分鐘一站,從火炬廣場到體育場只要11分鐘,以前無論開車還是打車,坐公交車,都需要半個小時以上。”近日,3萬多名石家莊市民體驗了地鐵首開的免費試乘活動,市民王先生驚喜地計算出了自己大大縮短的通勤時間。
石家莊、烏魯木齊、長春……近期即將首次開通地鐵的城市真不少。據國家發改委基礎産業司副司長任虹介紹,截至2016年底,獲准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的城市由2012年的35個增加到43個。地鐵作為城市軌道交通的主要系統制式,發展尤為迅速:過去5年,擁有地鐵運營線路的城市由17座增加至27座,運營線路里程由1740公里增長至3169公里。
“地鐵運營城市逐步由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向省會城市和部分經濟發展水準較高的二線城市推開,比如成都、南京、武漢、青島、寧波等。”任虹介紹,5年來,我國地鐵網路規模快速擴張,大體上處在一線城市完善路網、擴大規模,二線城市加快成網、形成骨幹的發展階段。到2020年,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將達到6000公里。
“速度快、運作穩定、價格經濟、不受地面交通擁堵的影響……”將地鐵作為出行首選的北京傳媒行業工作者小杜説,地鐵帶來的出行便利簡直兩隻手也數不完。隨著城市規模、城市人口的不斷擴張,像小杜一樣,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擁有多種優勢的地鐵作為出行方式。
因此,地鐵網路迅速鋪開的同時,客運量也實現爆髮式增長。據統計數據顯示,城市軌道交通年客運量由2012年的87億人次增加至2016年底的160.9億人次,日均客流由2448.2萬人次增加至4408萬人次,其中北京的日均客流量就超過了1000萬人次。
讓城市空間延伸
地鐵小鎮等創新開發模式盤活遠城
地鐵隨著城市擴張應運而生,地鐵的延伸又助推了城市空間的擴張。地鐵小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兩條河流環繞,山林、草地、湖泊、濕地共生,同時,兩條地鐵線環繞,五座地鐵站聚集,這是建設規劃中的南京首個地鐵小鎮——青龍國際社區。過去,由於距離主城較遠,這片區域一直缺乏開發,而如今地鐵大大縮短了其與主城區的“距離”,一個“世外桃源”呼之欲出:疏密有致的住宅樓,醫療康體發達的養老機構,文化創意、假日休閒、綜合服務特色站點……這個面積20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8萬的地鐵小鎮建成之後,適合“銀發一族”休閒養老,相對較低的房價、多層次的産業佈局也適合初次置業的“夾心層”安居樂業。
“地鐵通車先於城市開發,這種模式創新了城市發展的可能性。目前武漢、南京等城市試水地鐵小鎮模式,效果良好。”任虹介紹,地鐵小鎮是一種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模式,以地鐵、輕軌等軌道交通及巴士幹線為主要交通方式,以公交站點為中心、以5—10分鐘步行路程為半徑建立集工作、商業、文化、教育、居住等為一體的城區。
坐地鐵三四十分鐘進城,地鐵小鎮既相對獨立,又便捷通勤,依託地鐵軸向佈局,克服了城市圈層式擴張的積弊,緩解主城區壓力又帶動周邊,讓城市發展更加均衡。
“地鐵建到哪兒,城市擴到哪兒”,除了地鐵小鎮模式之外,圍繞地鐵的投資開發模式也越來越多。比如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港鐵公司參與建設運營,並結合軌道交通建設實施土地綜合開發,提高綜合效益。
近幾年來,工程技術的不斷成熟也成為地鐵助推城市空間連通擴張的重要因素。“盾構法、明挖法、暗挖法等施工方法的掌握,讓武漢、長沙、重慶等城市軌道交通項目成功穿越了長江、湘江、嘉陵江等大江大河。”任虹説。
為城市集聚商機
沿線將發展“軌道+物業”“軌道+社區”等模式
現代城市中,地鐵已經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商業發展的“聚寶盆”。
上海50多個營業額10億級的商場中,過半數連通地鐵站;武漢4條地鐵串起老商圈和新商圈,聚集主城80%以上的商業;青島地鐵打通地上地下商業綜合體,老商圈迎來發展春天……“地鐵一響,黃金萬兩”的説法名副其實。
“城市軌道交通沿線聚集大量人口,形成穩定客流,也增加了沿線商業的客流量。”任虹認為,地鐵站已經不是純粹的交通樞紐,而成為滿足乘客各種需要的城市綜合服務體系,未來會更進一步發展“軌道+物業”“軌道+社區”等模式。
不僅促進商業集聚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帶來的經濟效益十分廣泛。任虹表示,城市軌道交通投資巨大,産業鏈長,對於消化過剩産能、促進相關産業發展、增加就業崗位和拉動投資增長具有積極作用,且可以帶動工程機械、裝備製造、建築材料等相關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