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4月19日消息據中國鄉村之聲微信公眾號報道,4月17日上午,國新辦就2017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作情況舉行發佈會。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稱,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主要指標好于預期,實現了良好開局。
2017年一季度種植結構優化調整,農業生産總體穩定。
據全國11萬農戶種植意向數據調查顯示:2017年全國稻穀意向種植面積減少0.3%,小麥減少0.8%,玉米減少4.0%,大豆增長8.1%,棉花減少0.7%。目前,全國冬小麥長勢良好,一、二類苗播種面積比重達到84.8%。
值得關注的是,一季度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7184元,同比名義增長8.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0%,比6.9%的GDP增速高0.1個百分點,居民收入跑贏GDP增速。其中,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3880元,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倍差2.57,比上年同期縮小0.02。
毛盛勇認為,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未來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特別是農業,發展空間很大。
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資訊化,“四化”同步、協調發展的空間還很大,加上黨中央國務院紮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紮實推進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的改革,改革紅利也將源源不斷釋放。中國經濟從中長期來看發展潛力是巨大的。
未來農業如何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王濟民研究員認為,從目前發佈的資料來看,我國農業優化取得了明顯的進展。這其中有調優、調綠、調好三個亮點。
“調優”
農業生産必須與時俱進,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拓展中高端供給。在確保“口糧安全、穀物基本自給”的前提下,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思路,統籌調整糧經飼三大種植結構,推進種養加協調發展,促進農産品供給由“生産導向型”向“消費導向型”轉變。
“調綠”
目前我國強調農業的綠色發展。這裡面涉及到農産品品質的提升和農業發展環境變化。讓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就必須摒棄傳統經營理念,著力推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生産方式,需要我們不斷優化農業經營體系,淘汰對環境有負面影響的産業與投入。
“調好”
促進三産融合發展,調順産業體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我們著力發展好農村新産業、新業態,力求農業的全環節升級和全鏈條升值。比如,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旅遊+”、“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等産業深度融合;圍繞有基礎、有特色、有潛力的産業,建設一批集農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生産生活生態同步改善、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