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同志就此接受了記者採訪。
問:請介紹一下《規劃》出臺的背景和意義。
答: 人口問題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係國家和民族未來,是人類社會共同面對的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未來十幾年特別是2021-2030年,我國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一些重大的趨勢性變化將深刻影響人口自身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需要統籌謀劃和有效應對。
首先,《規劃》的編制有助於統一認識,準確把握人口變動趨勢,加強超前謀劃和戰略預判,從戰略層面提早防範和有效應對潛在的風險挑戰,這對於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意義重大。其次,有助於為宏觀決策提供基礎支撐,在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計劃、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投資項目和生産力佈局、城鄉區域關係協調、可持續發展等重大決策中,充分考慮人口因素的影響,推動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第三,能夠為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提供重要依據,為人口發展工作指明思路、目標及任務,推動人口工作轉型發展。
問:我國人口發展面臨怎樣的趨勢和挑戰?
答: 準確把握人口變化趨勢性特徵,深刻認識這些變化對人口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挑戰,對於謀劃好人口長期發展十分重要。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人口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外部條件發生了顯著改變。今後一段時期的主要變動趨勢是:人口慣性增長會逐漸減弱,人口總量將在2030年前後達到峰值;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仍然充裕但波動下降,勞動力老化程度加重;老齡化程度加深,少兒比重呈下降趨勢;人口流動仍然活躍,人口集聚進一步增強;出生人口性別比逐漸回歸正常,家庭呈現多樣化趨勢;少數民族人口增加,地區間人口變化不平衡。同時,人口自身的安全以及人口與經濟社會等外部系統關係的平衡都將面臨不可忽視的問題和挑戰,主要表現在:實現適度生育水準壓力較大,老齡化加速的不利影響加大,人口合理有序流動仍面臨體制機制障礙,人口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始終處於緊平衡狀態,家庭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隱患不斷積聚等。綜合判斷,未來十幾年特別是2021-2030年,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不會根本改變,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壓力不會根本改變,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緊張關係不會根本改變。
問:《規劃》的重大舉措和突出亮點是什麼?
答: 《規劃》突出問題導向,充分體現了人口發展的長期性、戰略性和系統性特徵,著眼長遠目標,注重戰略謀劃,強化綜合決策,明確了5方面基本原則和6項主要預期發展目標。《規劃》在以下內容上進行了拓展創新:一是拓展功能定位。規劃期從5年延伸到15年,強化人口的基礎變數地位,重點突出規劃的預測功能,為經濟社會發展宏觀決策提供支撐。二是強化戰略導向。根據世界人口變動態勢,立足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要求,明確提出要實施人口均衡發展國家戰略,強調注重人口內部各要素相均衡、人口與經濟發展相互動、人口與社會發展相協調、人口與資源環境相適應的戰略導向。三是政策任務覆蓋全人群生命全週期,對各階段和不同人群存在的差異性困難挑戰,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應對措施。四是創新規劃實施和突出操作性。提出強化人口數據支撐、建立人口預測預報制度、開展重大決策人口影響評估、健全規劃實施機制等人口工作抓手,促進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使規劃實施更具有可操作性。
問:《規劃》提出實施人口均衡發展國家戰略,具體考慮是什麼?
答: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的決定》強調,要適應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規劃》從經濟社會全局高度和國家中長期發展視野出發,積極應對我國人口發展重大趨勢性變化,提出把人口均衡發展作為重大國家戰略,加強統籌謀劃。總體要求是,以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為主線,立足戰略統籌,強化人口發展的戰略地位和基礎作用,綜合施策,創造有利於發展的人口總量勢能、結構紅利和素質資本疊加優勢,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基礎和持久動力。
為深入實施人口均衡發展國家戰略,《規劃》從人口內外部要素均衡發展的角度出發,進一步提出四大戰略導向。一是注重人口內部各要素相均衡。推動人口發展從控制人口數量為主向調控總量、優化結構和提升素質並舉轉變。二是注重人口與經濟發展相互動。準確把握經濟發展對人口變動的影響,充分發揮人口對經濟的能動作用,為經濟增長提供有效人力資本和內需支撐。三是注重人口與社會發展相協調。完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著力補齊重點人群發展短板,尊重個人和家庭在人口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四是注重人口與資源環境相適應。根據不同主體功能區定位要求,健全差別化的人口政策,可持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著力增強人口承載能力。
問:《規劃》在推動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實現適度生育水準方面有哪些重要舉措?
答: 適度生育水準是維持人口良性再生産的重要前提。我國已較長時期處於低生育水準,雖然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後生育率有望出現短期回升,但受生育行為選擇變化等影響,長期看生育水準存在走低的風險。《規劃》針對我國人口變動態勢,從三個方面提出了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準的舉措:一是健全生育政策調控機制。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引導群眾負責任、有計劃、按政策生育;同時做好全面兩孩政策效果跟蹤評估,密切監測生育水準變動態勢,做好超前謀劃和政策儲備。二是合理配置公共服務資源。要進一步健全婦幼健康計劃生育服務體系,提升婦幼健康和計劃生育服務能力;加強科學預測,合理規劃配置兒童照料、學前和中小學教育、社會保障等資源,滿足新增公共服務需求。三是完善家庭發展支援體系,制定完善家庭發展政策,減輕生養子女家庭負擔。
問:《規劃》在綜合應對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下降及結構老化方面作出哪些部署和措施?
答: 根據預測,2030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將比2015年減少8000多萬,45-59歲大齡勞動力佔比將達到36%左右。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下降和結構老化將持續影響社會活力、創新動力和經濟潛在增長率,必須通過全面增加勞動力有效供給,對衝人口紅利減弱的不利影響。《規劃》提出了四個方面的舉措:一是著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應用型、高技能、高素質大中專畢業生和技能勞動者,提升新增勞動力品質。二是通過全方位投資人力資本,充分挖掘勞動者工作潛能。開展大齡勞動力人力資本開發行動,提高其就業技能和市場競爭力,避免過早退出就業市場。三是充分發揮老年人參與經濟社會活動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四是樹立全球視野,實施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國際人才培養和引進政策,有效利用國際人才資源。
問:城鎮化和人口流動活躍仍是未來大趨勢,《規劃》在優化人口空間佈局方面有什麼具體舉措?
答: 未來一段時期人口流動仍然活躍,城鎮化水準會持續提高,預計2016-2030年農村向城鎮累計轉移人口約2億人。同時要看到,目前我國人口合理有序流動仍面臨體制機制障礙,存在人口集聚與産業集聚、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不銜接不配套等問題,不同區域間差別顯著。據此,《規劃》提出要推動城鄉人口協調發展,完善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人口空間佈局,促進人口分佈與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相適應,引導人口有序流動和合理分佈,實現人口與資源環境永續共生。具體有四方面舉措:一是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暢通落戶渠道,拓展就近城鎮化空間,全面提高城鎮化品質。二是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推動人口合理集聚。三是著力改善人口資源環境緊平衡,制定和完善與主體功能區相配套的人口政策,大力推行綠色生産生活方式,保障邊境地區人口安全。四是深化戶籍制度、財政制度、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完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全面破除人口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
問:在保障重點人群方面,《規劃》是如何考慮的?
答: 老年人、婦女、兒童、殘疾人和貧困人口,是人口發展中必須特別關注的重點人群。《規劃》提出,要構建管長遠的制度框架,制定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創造條件讓重點人群共用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與公平正義。一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針對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趨勢,加強頂層設計,做到及早應對、科學應對、綜合應對,堅持持續、健康、參與、公平的原則,加快構建以社會保障、養老服務、健康支援、宜居環境為核心的應對老齡化制度框架,完善以人口政策、人才開發、就業促進、社會參與為支撐的政策體系。二是促進婦女全面發展和未成年人保護。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切實提高婦女社會參與能力和生命健康品質;加強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深入開展關愛女孩行動;堅持兒童優先原則,完善未成年人保護和兒童福利體系。三是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四是實現貧困人口精準脫貧。
問:有什麼具體措施保障《規劃》的有效實施?
答: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為保障《規劃》的有效實施,增強規劃實施的可操作性,主要從兩方面提出具體措施。一方面,完善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包括:強化人口數據對決策的支撐作用,切實推進人口基礎資訊共建共用;加強人口動態監測和評估,建立人口預測預報制度;開展重大決策人口影響評估,加強人口安全風險防控等。另一方面,健全規劃實施機制。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確保各部門各地區切實履行職責,把《規劃》重點任務落到實處。二是做好宣傳引導,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合理引導社會預期,為政策實施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三是推進國際合作,引導人口發展領域國際規則制定,積極對外宣介成就和經驗。四是開展監測評估,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和定期評估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