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麻鴨
青頭潛鴨被“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危(CR)物種,全球不到1000隻珍貴
驚喜
成都興隆湖、大熊貓基地、金堂,德陽,岷江眉山太和段等多地發現了青頭潛鴨
冬季到成都來觀鳥
來金馬河、西河、南河、鴨子河、石亭江……
今年共記錄水鳥5目8科34種,記錄水鳥2490隻
可以看到
全球極危物種 青頭潛鴨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中華秋沙鴨
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角鸊鷉
還有 骨頂雞、白眼潛鴨、小鸊鷉……
1月14日,由成都觀鳥會、成都康華社區發展中心等機構發起並組織的“成都平原越冬水鳥同步調查”在成都、德陽、眉山等市的14個區縣同步進行。本次調查共記錄水鳥5目8科34種,佔成都平原現記錄121種水鳥的28.1%,佔成都平原現記錄越冬水鳥種類的50%。其中,全球數量不到千隻的極危鳥類青頭潛鴨,在成都多地“小爆發”式出現,極其難得。
調/查
以成都為中心
涉成德眉14區縣
據成都觀鳥會理事長沈尤介紹,本次調查範圍為狹義成都平原內河流、湖泊等濕地,採用分區同步的方式開展調查,以成都市區為中心,分東西南北四個區,包括成都郫縣、溫江、崇州、大邑、邛崍、蒲江、新津、高新區、金堂;德陽廣漢、什邡;眉山彭山、東坡區、洪雅等14區縣。
此次調查主要以金馬河、西河、南河、鴨子河、石亭江、岷江眉山段等天然河道和部分湖泊、水田等濕地為主要調查區域。沈尤介紹,針對成都平原的如此大規模的越冬水鳥同步調查尚屬首次。
“開展成都平原越冬水鳥調查,通過調查統計和數據分析,可以進一步了解並掌握成都平原越冬水鳥的種類、數量和活動變化等情況,在調查的同時也能獲得成都平原濕地冬季水文環境資訊,能夠通過越冬水鳥的相關情況討論濕地健康水準,還能以越冬水鳥為指示物種和關鍵指標,為保護成都平原濕地,維持濕地健康,提供相關建議和科學依據。”沈尤説。
數/據
成都平原
一年最多10萬水鳥“過冬”
沈尤介紹,成都平原的濕地以河流、湖泊等內陸天然濕地和水稻田、堰塘等人工濕地為主,除為成都平原的生態環境安全和糧食生産提供重要保障之外,也為種類繁多、數量較大的鳥類棲居繁殖、遷徙和越冬提供重要條件。
本次調查共記錄水鳥5目8科34種,記錄水鳥累計2490隻。其中,骨頂雞、白眼潛鴨、小鸊(pì)鷉(tī)數量相對較大。同時,在西河崇州城區段記錄到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角鸊鷉,在青衣江洪雅城區段記錄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秋沙鴨。
除此,值得一提的是,在岷江眉山太和段記錄到被“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危(CR)物種的青頭潛鴨。“除了這裡,在成都興隆湖、大熊貓基地、金堂、德陽多地也發現了。”沈尤介紹,儘管青頭潛鴨此前就有發現,但此次“小爆發”式出現的現象,極為難得。
根據成都觀鳥會等於2010~2013年開展的成都平原重要濕地調查項目的調查和歷史數據整理,成都平原水鳥有7目21科121種,其中遷徙、越冬水鳥97種,佔記錄水鳥的78.23%,另有13種漂鳥記錄。在百餘種遷徙、越冬水鳥之中,有青頭潛鴨這樣的極危(CR)鳥類,有紅胸黑雁、大紅鸛、紅喉潛鳥等罕見漂鳥,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有3種,二級重點保護名錄的有10種。成都平原濕地遷徙、越冬水鳥聚集數量的峰值或能以10萬計。
解/讀
生態狀況穩定
保護效果正在顯現
“反映濕地環境的健康狀況,鳥類是一個重要的指標。”沈尤介紹,水鳥的聚集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水裏有食物、水域寬廣、環境安全。“水鳥主要以魚蝦、水草和水生物為食,食物充足可以説明水質環境的優良,表現水文環境的健康穩定狀況。”
沈尤介紹,從此次調查涉及的濕地來看,成都平原河流濕地冬季處於枯水期,上游來水量明顯減少,大部分河道水質與平常水質保持一致水準,但流經城鎮的河段,受壩阻和污水匯入,水質有所下降。大部分河道採沙情況得到遏制,河道正經歷結構重塑的過程,水文、理化和生物等過程正在蓄積並顯現效果。“從水鳥越冬分佈和區域和其活動情況看,(成都平原河流濕地)總體狀況還是較為穩定的。”
“青頭潛鴨的‘小爆發’式出現,從側面反映出成都及周邊區域局部環境的改善,環境保護的效果正在顯現。”沈尤表示,該項調查將在今後持續進行。
成都商報記者 杜玉全 (受訪者供圖)
原標題:極危物種青頭潛鴨 在成都平原“小爆發”式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