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炘儒 李 攀 史一棋
“君問歸期未有期,我們還有小學期。”暑假期間,一些學生“留守”高校,完成第三個學期——夏季小學期的學習。從2004年北京大學率先推行小學期制度開始,已有不少國內高校陸續開設相關課程。迥異的課程內容背後,是良好的初衷與目標,卻也面臨相似的問題:費心邀請國外教師,授課效果卻不理想;想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卻被吐槽“課程分散效率低”……小學期如何才能適應我國高校情況,更好更穩地走下去?
——編 者
炎炎7月,正值暑期,很多高校學生早就安排好各種出行,可對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大三學生段經琨來説,每天早上,仍要在鬧鐘的催促下準時起床,洗漱完畢後直奔明德主樓教室——在這裡,他要修習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劉長江的課程《中國音樂、美學與全球化》。
“君問歸期未有期,我們還有小學期。”暑假期間,國內有不少學生像段經琨一樣,留在學校繼續學習。在完成春季學期課程後,他們還要度過第三個學期——夏季小學期。
2004年6月,北京大學率先推出小學期,至今,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一批高校陸續開辦小學期。小學期現狀如何?學生和老師如何看待?
開設目的是提升國際化教學水準、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不少高校將提升國際化教學水準作為小學期的開設目標及教學理念之一。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認為,開設小學期是為了加強國際交流,提升學校國際化辦學水準,“國際化不是一件小事,學校現在培養的學生,以後會在更加國際化的環境中工作,到時會有更多國際上的交流、競爭,他們將面對這些挑戰。”為此,眾多高校在暑假期間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業界人士前來講學,課程時長從一週到六周不等。據了解,從2009年到2016年,中國人民大學共聘請645名國際一流大學教師來校教授小學期課程。對外經貿大學今年開設的國際小學期,97位外籍教師中教授、副教授的比例達到92%。
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也是不少高校小學期的培養目標。今年,揚州大學機械專業的鄭宇澤和同學們去了江蘇高郵郭集小學支教,帶領小學生參與保護京杭大運河,製作科技模型,舉辦趣味運動會。“外出實踐特別鍛鍊動手能力和溝通能力。”鄭宇澤説。而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師武黎嵩則帶領學生團隊奔赴湖北、山西等地實地參觀歷史文化古跡並撰寫調研報告。“歷史學包括考古學,必須與實踐相結合”,武黎嵩説,“學生有必要通過這種‘遊學’的形式,培養實地考察的經驗,從而形成感性認識,擴展學術研究的理解維度。”
名師大家進課堂、舉辦學科競賽夏令營、安排專業實習……眾多高校根據校情推出特色小學期方案。南開大學曾開設“宇宙掠影”“國際商務禮儀”等實踐類選修課;山東大學小學期先後舉行以“齊魯文化”“孔子學説與文化中國”為主題的學術講座。
與個人暑期規劃衝突、課程分散且效率低等吐槽多
但並非所有學生對小學期都點頭稱讚。廈門大學大四學生龔彬丹抱怨:“平時上課是天經地義,暑假上課是額外任務。”國內高校小學期基本安排在春季學期結束後的1個月,即6月底至8月初,課程安排與個人暑期規劃的衝突不可避免。“我本來計劃好暑假回家學車考駕照,但現在因為小學期,只能往後推。”龔彬丹説。
有些高校在小學期設置必修課,很多同學將小學期視作“修學分、衝績點”的機會。“身邊大多數同學都是隨便選一門課,越水越好,關鍵是要掙到學分”, 南京大學大一學生匡宇飛説。在這樣“隨便”選修的課程上,刷手機、看閒書的現象屢見不鮮,一些課程的後期上課人數甚至不足2/3。
小學期期間,一些高校課程安排分散,每週只上一至兩節課,持續4周。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講師蘇明明有些無奈:“小學期課程安排不緊湊,每週都要往學校跑一趟,老師跟著受累,學生也不滿意。”更多學生家長希望小學期期間,學校能給學生安排更多的實習機會,業界或校友聯合培養,更充分地利用時間和各類資源。
對此,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學校給學生的課程選擇空間本來就小,不少課程缺乏吸引力,導致學生對課程採取應付態度。在這種情況下,推行小學期,“形式上的教學創新是有了,但實質性的教學突破依舊缺乏。而且,由於學校開課自主權受限、教師在教學方面投入精力不足。”
另外,邀請國際教師參與教學的效果值得探討。廈門大學大二年級的段宇霆表示:“邀請外教看上去‘高大上’,但課程時間短,感覺剛入門就結束了。”而廈門大學學生家長馮女士認為:“我寧願送孩子去專業的培訓機構提升語言能力。”費時但效率低,是採訪中多數學生反映的問題。小學期在實現提升高校辦學國際化水準的路上,仍然任重道遠。
期待創新開課形式和內容、解決課程互認和學分轉化問題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曾曉東認為,高校開設小學期,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多傾聽學生的聲音。
對於小學期,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其定位應該是“主題學習、專題學習”,改變傳統的課程式教學,創新開課形式和內容,從而區別於普通學期的教學模式。
“要想實現小學期的真正價值,高校應該做大膽的嘗試,如加設實驗、研討、田野調查等多樣化的方式。特別是對工科同學來説,實習經歷比較重要,可以把一些類似于‘金工’‘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汽車構造拆裝’等動手實踐課程的實習,安排在夏季小學期裏完成。”儲朝暉説。學校還可以根據不同專業的需求,加強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縣合作,完善小學期課程體系。
熊丙奇則説:“高校管理者要切實解決課程互認和學分轉化問題,方便學生的自由流動和優質教育資源共用。”隨著越來越多的學校設置小學期課程,高校間資質和學術品質的對等確認、課程成績的轉換、學校認可學分數的限度等,都將成為管理者亟待解決的問題。此外,學校後勤集團也要積極配合小學期的開展,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上沒有後顧之憂,才能專心完成學業。
未來,小學期該如何升級,以適應我國高校發展規律?對此,儲朝暉建議,在短期教師聘用上,學校應建立相關評價用人機制;在課程設置上要放得開,提高課程的獨立性和靈活性,避免把小學期和選拔人才等目的聯繫起來;課程設置要根據排課和內容性質決定,任課教師應該服從於學生學習過程,而不是靠課時長短將學生拖在學校;在時間安排上,要與授課老師協調好,爭取保證教學的連貫性。
小學期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關鍵是做好制度設計,學校要明確自己的育人理念,並配套完整、系統的課程教學和教育服務體系。“開什麼課程、怎樣開,最好是由學校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論證、審議,設計出系統化的學期制改革方案。”熊丙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