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下午,貴州貴陽的歐師傅帶著兒子,在貴陽火車站附近一家超市買東西。他拿了個麵包給兒子吃後,就自顧自低頭玩手機了。誰知過了會兒一抬頭,兒子竟然不見了。四處尋找後發現,一名女子抱著他的兒子上了電梯。民警接到歐師傅報警並現場了解到,抱孩子走的女子姓陳,42歲,四川人。她表示,自己並不認識歐師傅,當時問誰家孩子,又沒人回答,就覺得好玩就抱著帶他離開了。目前,警方正在對此事展開調查。
從報道中可知,萬幸的是,孩子最終被找到。不然,這位父親肯定會後悔一輩子。然而看完視頻,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這位父親事後並未對當時自己“玩手機丟兒子”的行為,感到自責。正像我們看到的,儘管“玩手機丟兒子”是一個低概率事件,但在現實中,為數眾多的年輕的父母,因為頻繁玩手機而忽視孩子存在、和孩子溝通減少的現象,正逐漸成為親子教育的大問題。有調查數據顯示,近七成父母在陪孩子時玩手機,手機等移動設備成為影響親子互動乃至引發親子衝突的重要因素。
報道中歐師傅的孩子還小,不會表達。大一點的孩子,已開始對爸爸媽媽的行為“抗議”了。今年4月,一位四年級小學生的作文,在很多人的朋友圈熱傳。在這篇寫給爸爸的作文裏,這個孩子寫道:“你就只會玩手機,你已經快不是我爸了,你快是手機的爸爸了。”不少老師和家長看了後直呼“臉紅”“慚愧”。而問題是,在“臉紅”“慚愧”之後呢?在帶孩子、陪孩子的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是不是仍經常以“爸爸(媽媽)忙一會工作”等等理由為藉口,繼續長時間地玩手機,沉浸在手機裏無法自拔呢?
“你離一個失敗的父母,只差一個手機的距離”,這樣的話,具體到很多父母那裏,並非危言聳聽。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一站,也是培養孩子脾氣、性格、修養和人格的關鍵環節。有專家早就告誡: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玩手機其實是一種“冷暴力”,是對孩子感情上的冷漠,當孩子有溝通慾望的時候,父母只顧玩手機,孩子就有被忽略的感覺,甚至認為在父母眼中,自己沒有手機重要。親子教育的習慣性缺失,親子教育的低品質存在,必然導致父母和孩子之間感情越來越隔膜,心理距離越來越遠,這顯然不利於孩子脾氣、性格、修養和人格的培養。
“有生無養,有些人就不配做父母。”這是句話糙理不糙的實話。接近100年前的1919年,魯迅先生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新時代了,有些老觀念應該拋棄,過去的父親老是要求孩子服從和報恩,而現在的父親應該多講點對孩子的責任和義務。接近100年後,這樣的觀點並不過時。對現在的父母,特別是對生活在大中城市的父母來説,手機固然是工作的一部分,但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的關係,在帶孩子、陪孩子的時候,多盡一些為人父母的責任和義務,應該也必須做到做好。《王者榮耀》有對孩子的防沉迷系統,大人們的手機裏卻沒有防沉迷系統。如何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和義務,説到底,還得靠每一位父母三省其身後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