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的最新要求,今年9月起,全國義務教育階段起始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門科目統一使用國家統編教材。而實際上,從去年秋季起,廣州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初中一年級語文、道德與法治和歷史三門課的教材已經開始採用教育部專家編寫的教材,也就是“部編本”教材。
這其中最令人關注的,莫過於“大換血”的小學語文教材,不僅書本“大了一圈”,由原來的16開本變為A4大小,而且傳統文化的篇目也大大增加,小學6個年級的古詩文總數比原有人教版增加了50余篇,增幅達80%。古詩文的文體也更趨多樣化,從《詩經》到清代詩文,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唐宋古文到明清小品均有收錄。
這套明顯加重了傳統文化分量的“部編本”語文教材,老師是如何適應的?教材使用一年,家長有何感受,學生接受情況如何?記者近日走訪幼小銜接班的學生和家長,採訪一線教學名師。
家長:新教材不難適應
正值暑假,許多孩子並未放假。在廣州市濱江東路上一家教育機構,一位母親正在等待孩子下課。她的大兒子已經入讀小學高年級,而小兒子將在新學期時升讀小學二年級。這位家長説,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感覺換教材的影響不大。
記者在對數位家長的採訪中發現,新教材改版在家長和學生看來,基本實現了平穩過渡,在學習中並沒有感受到很大程度的不適應。記者曾在去年9月,小學使用新版“部編本”語文教材第一課上看到,由於小學語文的第一課從原教材的“先學拼音”改為“先學漢字”,還是有少部分學生被第一課中的“天、地、人”幾個字難到,不過,如今小學一年級畢業的學生基本已經適應了新教材,紛紛表示“語文不難”。
在部分家長眼中,換教材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影響不大,因為這一階段主要是以學習中文拼音、基礎漢字為主,對課文的閱讀理解並非重點。在一家位於廣州寶崗大道上的教育機構中,一名家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教材進行調整很正常,要適應時代的發展。現在用的教材和我們以前用的一定是不一樣的,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還是相同的。這些調整不會對孩子學習拼音、漢字造成影響。”
記者在不少幼小銜接班看到,教學的內容還是集中在簡單的識字、算數、拼音和教學習慣的養成之上,教材變化對教學內容的影響不大。而在小升初銜接補習班中,學生主要報讀的都是數學和英語科目,補習重點並非本次更換教材的語文、歷史和道德與法治三科。
老師:學生們普遍喜歡
廣東省特級教師、東風東路小學教導處主任鄒建成和語文備課組的老師對新教材進行仔細研究後,經過一年的探索和實踐賦予了新教材“中國味”“語文味”和“兒童味”這三種味道的理解涵義:中國味——關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分量增加;語文味——新教材中的課外閱讀、親子閱讀等欄目重視語文知識的體系,更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兒童味——有趣的文章故事更符合兒童的性格特點,增強學習的趣味性。
教材剛更換時,有人質疑讓孩子先識字的編排、古詩文的增加會否增加孩子學習的難度,對此,鄒建成表示,“我們不要低估孩子本身的能力,有時候他們的接受能力和想像力都超乎我們的想像”。
鄒建成説,從目前東風東路小學的情況來看,學生們普遍都很喜歡新教材,對新教材中的很多故事也都很感興趣,家長對新教材也很支援。“語文本身就是文化的載體,新教材回歸傳統文化是非常好的,這也更貼切符合語文教育的目的。”此外,鄒建成還説,先識字再識拼音實際上是降低了難度,更利於孩子的幼小銜接,平穩過度,因為拼音本身相對漢字而言專業性較強,這種轉換更利於學生自然順暢地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
變化:增加親子閱讀欄目
相比于剛拿到新教材時的壓力和不適應,東風東路小學的語文老師們經過一年對新教材的研究打磨,對新教材有了不一樣的見解。至於教學方法的變化,鄒建成表示,最主要是知識拓展方面的教學發生了一些變化,對教師的傳統文化積澱和教法提出新的要求,但在具體教學上,總的來説還是“萬變不離其宗”。“新教材變的是內容,這是知識層面的,而教學方法是技術上的,但技術説到底不是最重要的,這只是一個方式方法的問題,因為從全局看來語文教育的本質是不變的。”
此外,關於幼小銜接的學生如何應對新教材帶來的變化,鄒建成建議,並不需要刻意為新教材做準備,只需要讓他們在自然的、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儘量多識一些字即可,多識字不僅對學習有幫助,還可以增強他們入學時的自信心。
新教材對家長提出最大的“要求”莫過於“和大人一起讀”欄目,把親子閱讀編入教材,讓家長參與到教學教育中來,鄒建成非常支援:“我們不能把孩子的教育單獨地孤立為學校層面的事情,而應該看作是每一個家長甚至每個社會人士共同努力的結果,從教材編排上就將這點納入進去,不僅能很好地推動全民閱讀,還非常利於為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
但這一欄目能否達到預期效果還未可知,鄒建成表示,這取決於學生的家庭氛圍和家長的學歷層次與主動性,受過良好教育、主動性強的家長即使沒有人要求,自己也會主動做這些。
南方日報記者陳芳庭
實習生崔媚君屠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