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情結”鬆動 “新一線”城市搶人白熱化

2017-06-29 15:26:29 來源:多彩貴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北上廣情結”鬆動 “新一線”城市搶人白熱化。

  “我們電科大的畢業生以前被人戲稱‘一簡沒’——一個班畢業的畢業生帶著簡歷到‘北上廣’,沒有一個回來的。”

  電子科技大學校黨委副書記申小蓉説,近年來,情況發生了明顯變化:該校本科、研究生留在成都和重慶工作的比例達40%左右,且仍有提高趨勢。

  堅守“北上廣”還是逃離“北上廣”,多年來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也令很多大學生糾結。不過,近兩年,大學畢業生的“一線城市情結”明顯鬆動,越來越多的人將“新一線”城市作為就業首選。由於中國均衡化發展的紅利正向這些新崛起的城市傾斜,就業地點多元化的選擇已形成明顯趨勢。

  “新一線”城市彰顯巨大“吸引力”

  智聯招聘日前發佈的調研報告顯示,2017屆應屆畢業生簽約新一線城市的比例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城持平。此外,這些畢業生中希望到“新一線城市”就業的比例達到37.5%,高於希望到一線城市就業的29.9%。

  獵聘大數據研究院製作的2017年一季度人才凈流入排名TOP10城市榜上,杭州排名最高,人才凈流入率達11.78%,武漢以6.79%排名第三。成都則排名第七位,高出北京0.5%,僅比上海低0.02%。

  “前兩年公司招人,外地大學生也就零星幾個,高端的更少。”總部設在重慶高新區的聚土網分管總監黃祖舸説,“但去年10月招人的時候,來應聘面試的有北上廣深各地高校的碩士、博士,擠了滿滿一走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所謂“新一線城市”就是一些媒體眼中城市經濟體裏的“發展新秀”,是相對於北上廣深四座“老牌”一線城市而言的。“新一線”具體包括哪些城市並沒有統一説法,但普遍認為杭州、武漢、成都、重慶、蘇州等城市名列其中。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認為,“新一線”城市對畢業生的強大“吸引力”,與這些城市經濟高速發展的態勢直接相關。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中國目前GDP達萬億元規模的城市有10個,除北上廣深之外,重慶、成都、武漢、蘇州、杭州等城市都在其列。

  成都近年來的發展勢頭有目共睹。西南財經大學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陳濤稱,從2016年全國省會城市GDP增速統計來看,成都僅次廣州位居第二。目前,世界500強企業已有278家入駐成都。據四川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16年,成都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098家,高新技術總産值8387億元。

  在國內大城市中,杭州是屈指可數的連續六個季度保持兩位數增長的城市,第三産業佔比已達到61.1%。北京大學網際網路金融研究中心今年4月發佈的報告指出,網際網路金融發展指數杭州居全國首位。根據智聯招聘最新調研報告顯示,在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目的地中,杭州排名前五位。

  “搶人”競爭白熱化,戶籍管理、創業環境和人情是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人才流動所形成的新趨勢,並非僅僅緣于一線城市的人口政策收縮與資源承載力不足,“新一線”城市對大學畢業生的爭奪競爭日趨白熱化,核心“套路”包括:

  ——鬆綁戶籍限制。

  “對我而言,畢業後能在大城市落戶、買房就是最實在的。”家在貴州的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本科應屆生吳潼説。他畢業選擇留重慶發展,已與電子科技領域一家頂尖公司簽約。

  城市戶籍仍意味著資源與福利。目前,一線城市的戶籍政策普遍收緊,北京2017年將繼續削減近半大學生留京戶籍指標。相形之下,成都、武漢、重慶等城市則紛紛出臺針對大學生的寬鬆戶籍政策。

  成都允許外地高校畢業生在創業地辦理落戶手續。武漢的“百萬大學生留漢計劃”規定:畢業三年內的普通高校大學生,憑畢業證即可申請登記為武漢常住戶口;超過三年的,符合簡單條件也可申請。

  ——通過優惠和扶持政策營造優越創業環境。

  四川美術學院的布志國是河北邯鄲人,他畢業後選擇留在重慶任教,並成立了漫達文化公司。在川美大學生文化創意微型企業園中,他以每月不到千元的成本取得了經營空間,校方對大學生創業的多項補貼,讓他找到了優秀的合作夥伴。再加上當地稅收的優惠政策,短短兩三年間公司就站穩了腳跟。

  通過優惠政策營造優越創業環境,吸引優秀人才,是很多“新一線”城市地方政府和高校的普遍做法。

  據重慶市就業服務管理局的數據,2015年以來,重慶市累計資助創業項目595個,發放資助金1665萬元。減免擔保費3000余萬元;成都市將創業培訓補貼、創業實體補貼、孵化創業項目補貼和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對象,都擴大到所有在校大學生;武漢的“創谷”,則是由政府拿出最優質的城市土地等資源,交給創新創業者經營使用。

  ——發掘校友資源吸引人才。

  “一個同學眼尖,説那不是雷軍嗎?然後大家就呼啦啦都圍上去了,特別興奮。”武漢市招才局招才引智工作部部長王鳳,向記者描繪小米公司董事長兼CEO雷軍回到母校武漢大學時的情景。

  雷軍是武漢市“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的首批“招才顧問”。“目的就是讓‘大咖’校友成為武漢的名片,引來更多人才。”王鳳説。記者了解到,為了在城市之間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脫穎而出,武漢大力發掘“高校之城”的校友資源,用青春回憶與“大咖校友”的魅力,大打感情牌。

  留在成都創業的電子科大畢業生羅敏告訴記者:“大多數電子科大的創業者,初期都受惠于學校的各項支援。而且同學們經歷了校園文化的熏陶,往往有共同的價值觀,更容易溝通,所以公司用人更青睞校友”。

  “大學生用腳為宜居宜業的城市‘投票’,哪有發展的希望就去哪。”中國人民大學法治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旭教授説。

  “新一線”浪潮將影響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分佈格局

  多名專家認為,畢業生進軍“新一線”的浪潮,將直接對我國人才分佈乃至經濟、社會發展格局産生深遠影響。

  首先,大學畢業生到“新一線”城市就業,將有力加速這些城市轉型升級。按《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重慶定位是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商貿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航運中心,跨境電商、雲計算等高端服務業正在兩江新區蒸蒸日上。武漢則啟動建設長江新城,規劃建設國家科學中心、武漢超算中心,以及創建國家級醫學中心、國家健康示範城市。

  “毫無疑問,優質人力資源將為這些城市的轉型發展,提供至關重要的動能。”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經濟學家劉元春教授説。

  其次,大學畢業生將是未來“新一線”城市保持活力和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武漢、成都等多地人社部門負責每人平均不乏憂慮地告訴記者,目前,當地人口老齡化趨勢已明顯加速,放眼城市未來的發展,健康、優質、平衡的人口結構至關重要。

  此外,更多大學畢業生選擇“新一線”城市,將有助於改善長期以來中國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據獵聘大數據研究院報告顯示,2017年一季度,北京人才需求以26.11%的佔比排名第一。專家指出,北京在人才需求上的“大比分”勝出,意味著大城市的虹吸效應仍然突出。

  劉元春認為,大學畢業生進軍“新一線”,使各個城市之間的發展更趨平衡和互補,“在家門口就業”成為新趨勢。

  重慶市就業服務管理局局長李為民説,2016年全市高校畢業生20.75萬人,其中有60%以上選擇在重慶就業。市外高校就讀的重慶籍大學生,則有30%選擇回渝就業。數量與比例都呈現上升態勢。

  劉元春説,一線城市壟斷全國大部分優質工作崗位與發展機會的格局,正發生深刻改變。蘇海南認為,“新一線”城市的崛起産生大量就業機會和創業空間,“今後,年輕人在個人發展與‘背井離鄉’之間艱難選擇的糾結,將越來越少。”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