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學校園已是95後的天下。作為喜歡“二次元”、最親近移動網際網路的一代,95後有著獨特的職業觀。近日,一份對南開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的大學生群體的問卷調查顯示,明確表示畢業馬上就業的受訪大學生只有近三成。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數據顯示,暫不就業青年人數從9.5萬增長到13萬人,青年創業活動率從11.7%提高到12.4%。
新産業發展對青年勞動力供給提出新要求,青年人自身的擇業觀念也呈現出新變化,部分青年的就業意願有減弱趨勢,而創新創業的青年群體在不斷擴大,選擇“慢就業”的人數也在增加。
不言而喻,導致“慢就業”的原因很多,既有就業形勢和就業結構的影響,也有青年一代就業觀念的變化。這種“慢”可能是自主型追求更好的“慢”,也可能是被動型漫不經心的“慢”。前者表現為不倉促就業,有計劃地放慢腳步,給自己一些時間,通過豐富自己的閱歷來進一步了解社會環境,認知自我和觀察職業世界,以更好地定位職業生涯從何處開始;後者則表現為拖著不找工作,或因自我效能感低,或因各種客觀的就業條件所限,他們抱著得過且過或者“啃老”的心態度過畢業季甚至更長的時間。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辯證地看待這一現象,對“啃老”做法堅決反對,而對為追求就業高品質的“慢”則應給予理解、包容和支援。
其實,就業的“快”與“慢”之所以備受關注,某種程度上折射了我們在就業觀念上的焦慮心態。一些大學畢業生,在經歷了十幾年的學習走出校園時,希望給身體和心靈一定放鬆,認真做好職業規劃,為今後更好的發展打好基礎,這種“慢”是一種沉澱和積累,也是可以理解的,其目的是為了未來就業的快、高、好。盲目就業固然不可取,但對那種基於自我價值認知不清的“慢就業”則需要警惕,這種“慢”是一種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不負責任。
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一些大學生對未來就業選擇存在著一定的迷茫。一方面,由於現行教育制度的限制,一些學生上大學選擇了自己不願意學的專業,面對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態勢,畢業時未必能選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另一方面,“靈活性”就業又為學生提供了“過多”的選擇,選擇的迷茫使得不少畢業生在職場門前徘徊不前。
其實,“慢就業”並不可怕,“漫無目的的就業”才可怕。對於一直在學業生涯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的學生來講,“快”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大學畢業、進入社會是他們人生中的一個分水嶺。在就業之前從事一段時間的支教、創業、遊學等“嘗試性就業”,可以更加理性地評判自己、更加科學地規劃未來,從而走向“快就業”的軌道。
近年來興起的創業大潮,為95後的“慢就業”提供了基礎。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引領下,畢業生就業和創業機遇很多。這種更加多元化的就業選擇,更加新潮的就業觀念,為“慢就業”提供了社會土壤。“慢就業族”的出現反映了今日大學生擇業觀念的轉變,他們不再死抱住機關、外企不放,敢於放棄“鐵飯碗”,主動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方式。畢業時選擇就業還是不就業,不再是一個生死攸關的難題,而只需要一點無畏的勇氣就可以作出決斷。因為,即便選錯了,依然會擁有重新選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