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後留學歸來四百萬學到什麼 學知識哪都可以(圖)

2017-05-13 09:30:41 來源:大眾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吳凱希望自己的經歷能讓那些打算送孩子到國外讀書的家長更理性一些。而原因正在於,當初許多人都沒有弄清,出國留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吳凱希望自己的經歷能讓那些打算送孩子到國外讀書的家長更理性一些。

  

  ●建言

  學本領 哪都可以

  吳凱希望自己的經歷能讓那些打算送孩子到國外讀書的家長更理性一些。“現在家長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前一定要想清楚,為什麼要把孩子送到國外?為了面子還是為了讓孩子將來掙更多錢?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是否真的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吳凱的“故事”並非個例,曾有一位中産母親吐槽“當初把女兒留在國內,隨便考個大學,找個工作,境況也不會比現在差。”實際上這是許多家長的共同體會。而原因正在於,當初許多人都沒有弄清,出國留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不容諱言,大部分是迷信洋文憑。但現在看來,洋文憑並不吃香。也有不少是因為成績不理想等原因,試圖“跳過”國內的高考,希望直接在國外大學找到升學機會。説白了,是走一條不通過高考而上大學、而且是外國大學的“捷徑”,但如此“鍍金”,更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吳凱曾試圖在美國找工作,但唯一的優勢是英語口語不錯,而這在美國根本不是優勢。其實,于學習外語,不妨説説一位名叫袁秀洪的南京拾荒老漢的故事。這位年近六旬的拾荒老漢,前幾年拾荒時,南大一位張姓老教授口齒清晰的外語聲,激發了他年輕時打算當翻譯的夢想,於是,跟著老教授學起了外語,並最終學會了英語、日語、俄語、德語、法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7國語言,能同外國留學生自如交流,還能幫助外語弱者提高口語能力。

  其實,與其花鉅額費用出國留學,還不如老老實實地在國內學會一技之長,而這其實並不難做到,比如拾荒老漢,雖然起點也很低,但只要有追求有付出,在任何地方都能成才。捨近求遠,耗費鉅資,“性價比”實在太低。甚至有些學生,因為缺乏自控力,留學幾年也就打了幾年遊戲,最終父母血汗錢扔進水裏,還誤了前程,就更慘。錢夙偉

  ●析理

  去和留 是個偽命題

  想當初躊躇滿志地到美國留學,現如今,文憑也到手了,卻無奈選擇回國。並且感嘆付出遠大於收穫,告誡家長送孩子留學前要想清楚。

  這看起來很有道理,但仔細想來,卻是個偽命題。固然中國人的收入水準提高了,但能拿得出四百萬元供孩子出國留學的家庭也不多見。沒有那個經濟能力,當然也就更沒有資格去想“為什麼要把孩子送到國外”之類的問題。

  新聞中顯示,畢業後要留在美國工作,前提是必須取得H1B工作簽證。吳凱在第一次抽籤中落選了,接著選擇讀碩士研究生,目的是提高中簽率。2015年,吳凱碩士畢業。這一次,他決定不再申請H1B抽籤,而是選擇了回國。

  如果吳凱第一次就抽中了H1B工作簽證,得以留在美國工作,吳凱還會説“我相信(回國工作)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嗎?還會“希望自己的經歷能讓那些打算送孩子到國外讀書的家長更理性一些”嗎?毫無疑問,答案是否定的。

  吳凱最終選擇回國,是他8年來在美國讀書和生活的經驗總結,新聞中他的經歷顯示,讀大學時,交往圈子還是中國留學生,沒有一個美國朋友。畢業後要留在美國工作,只能靠抽籤,而中簽率又那麼低,就像吳凱描述的那樣:“H1B抽籤真的是決定命運的時刻,抽不中,整個前途都會蒙上陰影,連死的心都有了”。

  是留在美國,還是回國,本身無所謂正確和錯誤。對於吳凱來説,不過是在中美兩國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理念和就業環境的激烈碰撞下,無奈做出的一個選擇。果不其然,一回到國內,吳凱就如魚得水,很快找到了工作。他的目標是將來能找到一份月薪3萬元以上的工作。靠著經濟實力雄厚的父母,相信這一定不是一件多麼難的事。這對於其他絕大多數同齡人來説,是無法複製的。鄭建鋼

  ●反思

  教育觀 應該更清醒

  吳凱到底遭遇了什麼,讓他如此發出告誡呢?根據新聞,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首先是語言關。語言關恐怕是橫亙在所有留學生面前最大的難題,也是難以逃避的問題。即便吳凱自認為“口語算不錯的”,但專業課還是非常吃力,像聽天書一般,以至於他恐懼小組討論和回答問題。

  其次是隔閡。上課時“白人學生坐在一起,黑人學生坐在一起,作為班上僅有的一名華人面孔,吳凱感受到了孤立。”這種孤立,不一定全是種族歧視,或許更適用“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但卻會讓人情緒低落,甚至想退學。

  再次是孤獨感。遠到異國他鄉,遠離熟悉的人和事,孤獨感是難以排遣的。吳凱就説,“我快忘了媽媽長啥樣了”。不僅這些問題,少數留學生不守秩序、開豪車炫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外界對他們的認知。在高等教育發達的國家,莫説本科生,即便碩士生,要想獲得工作簽證,也並不容易,找工作被拒,更是家常便飯。回國求職,卻還面臨著海歸含金量下降,沒有國內工作經歷的劣勢。吳凱的經歷,其實也是很多留學生群體的經歷;這裡面,有其個人的因素,也有留學生普遍面臨的因素。

  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有52.37萬人出國留學,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意向出國讀本科、高中及以下學歷的比例大幅增加,低齡留學熱正在興起。在這個群體中,有的是為了能享受更優質教育,增長見識;有的是為了提升求職競爭力的優勢,回國找一份好工作;也有的純粹就是追逐面子、跟風。而17歲就出國留學的吳凱,用自己8年的經歷,400萬元的代價,給更多期盼留學的人以警醒,留學不是救命的稻草,是否真的有利於孩子成長,才是最應該考慮的。關育兵

  ●警示

  追潮流 小心出洋相

  我當然不反對一些天資聰穎、學業優良、特長突出、潛力深厚的孩子選擇出國留學,畢竟國外的一些學校在教育理念、課程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有其獨特性和先進性,這樣廣學博采,對自己的知識豐富和更新、學科的深化和提高,自然會大有裨益。但是,如今越來越多的孩子並不是因為成績優異而去留學,也不是純粹為了深化學科專業知識而選擇留學,反倒只是為了撈取一個“留學”的名號、獲取一個“海歸”的名目、申領一個“綠卡”的資格,抱著這種目的留學,又有多少成色可言?

  何況,外國的學校並非處處凈土,外國的教育絕非處處領先,因為文化背景、教育思維、知識結構和行為習慣的種種差異,一些孩子到了國外,會有這樣那樣的不適應、不習慣和不對接,難免出現“水土不服”。加上父母家人不在身邊,缺乏必要的約束和管理,厭學、蹺課、挂科的現象時有發生,甚至沾染上一些惡習,不但沒有讓自己成才成人,反而讓自己不人不鬼,在國外被人歧視、羞辱,出盡“洋相”,回國後被人反感和漠視,飽嘗“冷眼”,成為“高不成低不就”的“夾生貨”。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一些家長和學生缺乏正確的成長觀、擇業觀和價值觀,多少還帶有“崇洋媚外”意識,這樣盲目跟風的留學,不但會花費鉅資、耗費財力,讓一些經濟條件不太好的家庭和孩子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此外,留學也不一定能學到社會需要和就業必備的知識和能力,一些學生甚至誤入“野雞學校”“水貨學院”,耽誤了孩子的青春歲月,毀掉了孩子的未來前程。這樣“盲目留學”的結果,難免會出盡“成長洋相”,如此教訓和體會,是該引起更多家長和學生反思和警醒了。舒愛民

  2008年,讀完高二的吳凱被美國羅切斯特大學西蒙商學院金融專業錄取,由此開始了留學之旅。在美國留學8年,吳凱曾鐵了心畢業後要留在美國,最終他卻選擇了回國。説到8年的留學經歷,如今回到國內的吳凱長嘆一口氣:“我在美國8年花了400萬元,我什麼時候能掙到400萬元?” (4月12日《廣州日報》)

  ●三言兩語

  出國留學不是美夢,該醒醒了。

  ——弓箭

  也不能完全否定,留學是人生閱歷的一部分,去國外體會了民族尊嚴,知道了自己的價值追求,讀懂了父母的愛心,這些都不是用錢能衡量的。

  ——耽杯

  學習不僅是投資,不能單從能不能回本去衡量。

  ——致遠

  國內父母心態有問題。送孩子出國目的是什麼?為鍍金,還是孩子真的適應國外教育體系?

  ——小佑

  留學的花費,可能與一輛豪車花費相當。但買豪車,幾乎沒有人考慮怎麼收回成本。是不是教育看得太功利了?

  ——新綠

  很多留學生都是半工半讀的,基本不花家裏的錢。

  ——小方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