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即將進入高校自主招生報名材料提交之後的初審公示期,是否入圍,通過各高校招生網和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便可一目了然。
據了解,今年試點自主招生的高校仍是90所,其中77所面向全國招生,13所面向本省(區、市)招生,招生人數不超過試點高校招生總數的5%,與2016年基本相當。儘管高校自主招生涉及的學生數量佔全國高考考生總量的比例不大,但是由於自主招生的特殊性與示範意義,每年都會引起廣泛關注。
今年是“新高考”試行後的第一年,面對“新高考”“三位一體”招生等新探索,已步入第十四個年頭的自主招生是否能與時俱進,準確定位?“新高考”折射出的新的高考人才選拔與錄取的方向又將對自主招生提出怎樣的新要求?
如何讓命題更科學
從2003年第一批高校試行自主招生開始,14年來,不僅試點高校的規模從22所擴展為90所,選拔的類型也逐漸豐富多元,從單一的自主招生發展為“自主招生+高校特色招生計劃”的複合型人才選拔方式,也就是人們口中的普通自招與特色計劃相結合的方式。如北京大學的普通自招與“博雅計劃”相結合、清華大學的普通自招與“領軍計劃”“自強計劃”相結合、南開大學的“公能英才選拔計劃”以及復旦大學的“望道計劃”和“博雅杯”。
其中,普通自主招生的招生目標為考查學生的學科特色與創新潛質,而特色計劃則更多地體現不同學校的多元特色,有的學校體現在人文特長,有的學校體現在理工特長,還有的側重於綜合素質的考核。
但無論是普通自主招生還是特色計劃招生,命題的科學性始終是考驗自主招生含金量的重要指標。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幾乎所有高校的自主選拔都設置了初審、筆試、面試等環節,有個別優秀的學生,可以不用參加筆試,直接進入面試環節。而根據教育部發佈《關於進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筆試的科目已從幾年前的多科減少為一科。那麼,自主選拔的筆試和面試能否區別於高考命題,考查出學生的學科特長與創新潛質呢?
以2016年北京幾所高校的自主選拔為例,北京化工大學的考試不僅考高中知識,還涉及邏輯思維、創新知識。北京林業大學的考試增加實驗操作部分的分值,旨在考查考生的動手能力,如考官簡單講解水泵拆裝原理,並給一些工具,讓考生自己完成操作,或給出電路板和電線,讓考生製作無線電信號。還有學校在面試中設置了如何看待電信詐騙案、如何看待阿爾法狗與李世石人機大戰的結果等更為開放的內容。
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劉震介紹,2016年,清華大學的復試考官由來自20個院係的440多位專家組成。在學科專業面試中,各院係會針對不同類型的考生設計獨特的面試方式。在建築學院,面試不僅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考查他們對於城市、空間、建築的理解和表達。2016年首次加入領軍人才選拔的新雅書院,重點從數理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人文素養、未來志向、文體特長等角度綜合選才。另一新增專業方向車身設計的面試,讓考生就某個物品即興繪畫,評價時不以“像不像”為標準,主要看考生的觀察力、表現力和是否有設計靈感。
“儘管各高校都在自主選拔命題的科學性上下了功夫,但是考題能否真正體現出高校的特色與水準,是否足夠科學嚴謹,尤其是能否切實考查出學生的學科特長與創新潛質依然是難題,”採訪中,不少高校招生老師直言,“人才選拔是一件專業性極強的事。國外一流高校有近百人組成的專門招生組,用長達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考查學生,我們國家高校的招生辦公室往往只有幾個人,招生錄取工作也集中在幾個月內,很多招生人員都是臨時從各院係抽調的,無論是招生人員的規模、招生方式的優化還是命題設置的科學性上,我們的高校都亟待提高。”
如何適應新變化
今年,自主招生面臨新形勢:“新高考”試行第一年,部分地區合併批次錄取,“一本”分數線淡化甚至將在未來面臨取消,還有部分省份實行“專業+院係”的志願填報方式,使得一所學校將有若干個錄取分數線,以及這幾年在浙江等地試行的“三位一體”招生也有大規模推進的趨勢……高校的自主選拔,尤其是普通自主招生面臨新的挑戰。
以“三位一體”招生為例,已經有北大、清華、復旦等多所高校在浙江進行探索,按照6:3:1的比例,即高考成績佔60%,高校綜合測試佔30%,高中學業水準考試佔10%,最終折算為考生的綜合成績。而高校綜合測試部分包括課外研究或學習、創意創新成果、文體特長、志願公益活動、個人陳述及推薦情況的綜合考查與測試。
記者了解到,“三位一體”招生在每年的6月22日左右就已經對學生的成績給予認定,等高考成績一齣,考生就能知道自己是否被高校錄取,而此時,高校的自主選拔環節剛剛進入給予學生分數認定的環節。“很多通過自主招生被給予降分認定的考生,因其通過‘三位一體’考試已經確認被高校錄取,而放棄了自主招生的分數認定,這就在客觀上導致自主招生在該考生身上失去意義。”
“目前,高校自主選拔、綜合評價等多種招生類型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質化傾向,儘管‘三位一體’側重於綜合評價,自主招生側重於學科特長與創新潛質,但現實中,由於真正具有學科特長與創新潛質的學生數量並不算多,加之論文、專利、科研成果等自主申報材料一定程度上存在‘注水’‘找槍手代寫’等現象,高校也很難找到特別合適的學生。”一位長期從事高校招生工作的老師表示。
如何招到適合的學生
隨著“新高考”以及“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的推進,自主招生在高校人才選拔中應該承擔怎樣的功能定位?
採訪中,多位學者表達了這樣的觀點:自主選拔的真正意義不在於招到多少學生,而在於打破“一考定終生”,向社會、向基礎教育傳遞重視學生綜合素質、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發揮潛質與特長的信號。
“儘管普通自主招生的定位為特色與創新,但很多招生計劃還是側重於綜合素質的考核,這其實並不應是自主招生的內涵。”有學者分析。
當然,這些年來,高校招生自主權的應用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有專家指出:在自主招生試行之初,只有不多的幾所高校在認真研究科學的選才標準,相當數量的學校在“隨大流、打醬油”。但現在,絕大多數高校已在認真思考如何招收到真正符合學校特點的學生。
以南開大學今年的自主招生為例,學校將自主招生專業劃分為數學類、物理學類、化學類8個專業類別,考生只可選報一個專業門類,每個招生專業(類)限報一個具體專業。南開大學招辦負責人介紹,限報專業由去年1—3個變為今年的限報1個具體專業,體現出學校選拔人才不再廣泛撒網,而是精準發力,真正選拔出認同南開“公能”素質教育理念,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
不管怎樣,高校的人才選拔要多元且有特色,不同學校的人才選拔標準應該是有差異的。高校不能只看到“眼前這一鍋飯”,還要想到“做飯之前用怎樣的米”。
(王立波、唐國榮、程正坤參與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