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之路”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們在做“找漢字”遊戲。劉軍攝
【文化走出去】
“你好,我叫法妮,請進,請坐!”
説這話的是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郊外索蒙鎮“兒童之路”幼兒園年僅4歲的法妮。法妮學漢語還不足20個小時,但她已經可以坦然地和中國來賓進行情景對話了。
日前,記者到索蒙鎮“兒童之路”幼兒園採訪。索蒙鎮離布魯塞爾30多公里,這裡的居民大多在布魯塞爾的國際機構、比利時政府和大企業工作,注重子女接受多元文化教育。索蒙鎮雖然遠離都市,但居民們積極支援幼兒園開設漢語課,“兒童之路”幼兒園是比利時三所開設漢語和中國文化教學課程的幼兒園之一。
走進幼兒園走廊,記者就感受到濃郁的“中國風”:墻上貼著孩子們繪製的中國國旗、為中國農曆雞年涂成各種顏色的大公雞,還有寫著“阿芭妮”“巴繼勒”名字的書法作品和介紹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戲劇面具的畫片。
在大班教室內,中國漢語教學志願者竇向明老師告訴記者,幼兒園採取“全語境式教學”,老師授課全部使用母語,讓孩子們“浸”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記者觀摩了竇老師的中文課。老師首先拿出“人”“川”“雨”“木”“目”“囚”等字的繁體字和簡體字牌給孩子們講解漢字的演變,然後將所有的字牌混在一起讓他們找出字形不同卻意義相同的漢字。孩子們踴躍舉手上前找字,竟然沒有“失手”的。接下來是辨別顏色的遊戲。老師用漢語説出一種顏色,孩子們要在一盒五顏六色的棋子中找出相應的顏色,每當老師用中文説出一種顏色,孩子們便嘰嘰喳喳地説出法語詞,並搶著上前找出相應顏色的棋子。看著場面有些“失控”,老師便及時轉到第三個學習環節——將二胡、琵琶、箏和編鐘的圖片放在地上,讓孩子們聽音樂辨樂器。這個“遊戲”將聽覺、視覺、聯想力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比如,剛開始學習時,孩子們無師自通地將琵琶與吉他聯繫在一起,將二胡與小提琴聯繫在一起,經過老師的講解和聆聽不同樂器演奏的樂曲,讓孩子們熟悉中國樂器。這個學習環節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有時音樂剛起就聽到有的孩子在“搶答”了。
雖然與孩子們在一起只有一個多小時,但記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不管是2歲至3歲的小班,還是4歲至5歲的大班,孩子們對中國語言和文化都充滿好奇和憧憬。5歲的男孩阿爾圖爾在課堂上最活躍,問他將來長大要做什麼?他的回答是:“去中國。”
據中國駐比利時使館教育處參贊陶洪建説,在歐洲推廣和促進漢語與中國文化教學是連接中歐人民的紐帶。比利時目前開設漢語課程的教育機構有126所,其中開設漢語課程包括中文翻譯專業的高等院校9所,中小學59所,學前教育機構3所,成人漢語教學機構45所,孔院6所,歐盟國際學校孔子課堂1所,此外還有其他3所漢語教學機構。可以説,各級各類漢語教學機構、孔院、孔子課堂已基本覆蓋比利時全境,有漢語學習需求者基本可以就近學習。
“兒童之路”幼兒園的漢語和中國文化教學只是比利時漢語教學的一個縮影。最近幾年,比利時的漢語教學和推廣方興未艾。例如,自2014年起,比利時法語區將漢語納入比中學教學大綱,計入中學生選修課學分,中小學開設漢語和中國文化課程的學校數量增多,漢語進入比利時國民教育體系,極大地促進了比利時學生學漢語的熱情。2016年,布魯塞爾荷語和法語兩所自由大學設立孔子學院後,人口只有1100萬人的比利時擁有6所孔院和一所設在歐盟學校的孔子課堂。按人口比例,比利時是歐洲孔院數量最多的國家。此外,漢魯汶大學和根特大學是比利時漢語教學的重鎮,漢語教學平穩發展。法語自由大學翻譯學院和蒙斯大學翻譯學院中文系加強實用型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成為漢語教學的後起之秀,入學人數增加幅度超過傳統漢學系。比利時的漢語教學服務也在不斷完善,現有HSK漢語水準考試點兩個,並實現了“一年多考,到府送考”服務,漢語考試服務還覆蓋了法國北部和荷蘭南部地區。
積極支援和促成“兒童之路”幼兒園開設漢語和中國文化課程的園長蒂波女士告訴記者,雖然孩子們學習的漢語和中國文化知識還十分有限,但中國文化拓寬了他們的視野,開闊了他們的國際思維,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中歐友好的種子。這正是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意義所在。(記者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