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歸國潮”正是高校攬才好時機

2017-04-15 11:00:16 來源:西部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面對這次最大規模的留學人才“歸國潮”,高校理當以時不我待的機遇意識,作出清醒而理性的判斷,做好充分且精準的應對。在高等教育領域,在“雙一流”建設全面鋪開的嶄新歷史階段,高校也當為一大批高層次留學人才搭建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

  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面對這次最大規模的留學人才“歸國潮”,高校理當以時不我待的機遇意識,作出清醒而理性的判斷,做好充分且精準的應對。

  有媒體從近日召開的2017年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部際聯席會議上獲悉:截至2016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265.11萬人,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外留學人才“歸國潮”。其中,2016年回國43.25萬人,十八大以來5年間回國人數佔到70%。

  “歸國潮”澎湃而至,從根子上講,這是快速發展的中國為廣大歸國留學生創新創業、實現夢想提供了絕佳的土壤和平臺的必然結果。甚至有相關專業人士預測,未來5年我國還將迎來“進大於出”的歷史拐點,從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國轉變為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國,成為國際人才競爭格局的重要一極。應當説,人才加速回流的態勢喜人,這已充分彰顯出我國強大的“人才磁鐵”效應,更是體現了中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

  在高等教育領域,在“雙一流”建設全面鋪開的嶄新歷史階段,高校也當為一大批高層次留學人才搭建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站在這個舞臺之上,他們能夠獲得一種人盡其才、如魚得水的滿足感和踏實感,有一種參與創新型國家建設、人才強國戰略的融入感和真切感,還有一種學有所成、報效祖國的家國情懷和價值體現。

  事實上,伴隨著各種引才項目的競相發力,各項人才政策的創新引領,諸多體制機制的精準理順,也迎來了“雙一流”建設中一流師資隊伍建設的“春天”。在如何看待一流師資建設的問題上,想必理應站在全球視野、國際大舞臺上加以審視,讓廣開進賢、廣納英才的集結號聲動四海。當前,國內高校“搶挖人才”現象愈演愈烈,那何不轉移一下視線,拿出這股勁頭吸引來自國外的頂尖人才呢?一方面,通過政策紅利、豐厚待遇、純粹學術環境以吸引大批留學歸國人員學成榮歸;另一方面,也誠邀對中國高等教育甚感興趣的大批國外專家學者為我所用,擴大來華留學的優秀外國學子紮根留駐,使國內的一流大學成為海外各類高層次人才嚮往齊聚之地。

  電影《天下無賊》中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不錯,面對這次最大規模的留學人才“歸國潮”,高校理當以時不我待的機遇意識,作出清醒而理性的判斷,做好充分且精準的應對。首先要直面歸國人才的“水土不服”問題。高校應找準問題癥結所在,積極創設與國外條件類似、環境相倣、理念相通、文化融合的創新氛圍,為他們提供“量衣裁體”的個性化輔導和支援服務,設身處地為他們解除生活上、學術科研上的後顧之憂,形成無障礙的學術合作生態,激發對祖國文化特性的認同感,讓他們真心“落地紮根”下來。

  當前,歸國人才反覆權衡和比較的已不再單單是薪酬待遇,更為看重的反倒是良好的學術科研軟環境。故而,高校應對照國際科研運作的先進模式,打破傳統科研管理的預算申報、考評標準等束縛,全面實施“學術優先”的管理方式,全面提高包括職稱評定、配備研究生計劃、賦予團隊帶頭人等在內的學術供給品質和水準。另外,莫要“種了花盆忘了田”,一方面,喚起歸國人才的主人翁意識,給予其寬鬆、自由的學術信任和保障,為其提供更高層次、更大平臺做“大事”,實現其自我價值和個人夢想。另一方面,更要多考慮歸國人才對現有團隊和青年教師的帶動效應,強化校內學術組織品質文化和生態建設的集聚作用,形成“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育一團隊則少長鹹集”的生動局面,促進本土和海歸的融合發展。

  廣大留學人才掌握全球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熟諳國際規則體系和創新規律,是中國實現創新發展的人才資源“富礦”。在進一步發揮好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制度優勢作用之下,以人才群體之力量,聚合國際視野之優勢,“雙一流”建設所需的一流師資隊伍有望更快實現。

  (作者:張立遷,係天津大學研究生院教師)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