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挖"出最早的泰山行宮!始建於明代,將原址保護

2017-04-11 09:04:20 來源:大眾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大明湖以南,百花洲以東,當人們在明府城流連忘返時,也許想不到,這裡曾經還有一座規模宏大的泰山行宮,而且,此行宮還是濟南最早的泰山行宮,始建於明代。泰山行宮發掘現場航拍照,行宮地處百花洲片區的中心位置,位於芙蓉溪南側,鏡涵池以東,遺址開挖面積400平方米。

  大明湖以南,百花洲以東,當人們在明府城流連忘返時,也許想不到,這裡曾經還有一座規模宏大的泰山行宮,而且,此行宮還是濟南最早的泰山行宮,始建於明代。近日,這座塵封已久的泰山行宮遺址已破土而出,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地處百花洲片區中心

  建築基址完整顯露

  此次施工中發現的泰山行宮遺址,地處百花洲片區的中心位置,位於芙蓉溪南側,鏡涵池以東,遺址開挖面積400平方米。

  泰山行宮發掘現場航拍照,行宮地處百花洲片區的中心位置,位於芙蓉溪南側,鏡涵池以東,遺址開挖面積400平方米。濟南市考古研究所供圖

  記者現場看到,在地平面以下約半米深處,一組建築基址已經完整顯露出來。位於核心位置的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墻體約有一米來寬,殿內為不規則石板鋪地。兩側為對稱分佈的東西配殿,體量較大殿小了很多,殿內有青磚鋪地的痕跡。在東配殿東側,另有一座體量與東配殿相倣的房基,像是後來添建的建築。此外,在大殿南側約十七八米處,還清理出了山門遺址。

  據參與遺址考古的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介紹,為配合濟南明府城百花洲項目,2016年10月23日至12月2日對百花洲片區發現的泰山行宮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共清理髮現房址5座、碑額兩通、石雕赑屃兩隻及少量瓷片、建築構件。

  泰山行宮遺址出土的赑屃。濟南市考古研究所供圖

  雖然房址絕大多數破壞嚴重,僅存最下部墻體或部分墻基,個別房址有散水,保護墻基不受雨水侵蝕,在外墻四週將地面做成疏水構造。但經過考古發掘,泰山行宮的整體佈局還是清晰地呈現了出來。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介紹説,根據一般道教建築佈局,結合房址形制、發掘位置及文獻記載,本次勘探和發掘的房址應為現存泰山行宮的主體建築。該行宮基本遵守了中國古建築中軸對稱的佈局設計,中軸線上自南至北四座建築分別為山門殿、前殿、東配殿、西配殿。通過各房址內遺跡的疊壓關係、建造方法、出土器物及文獻資料判斷,現存泰山行宮遺址可分為明代創修期、清代重修期以及民國重修期三期。

  泰山行宮遺址出土的碑額。濟南市考古研究所供圖

  此外,在前殿東側還發現一建築基址,結合文獻資料推測應為清代的水官廟或者風伯廟之一。另據了解,在考古發掘進行前,遺址現場在渣土清理中曾發現殘碑一通(現存放于泉水人家民俗館前)及雕花石板欄殘件。考慮到此處地下可能會有更重要的歷史遺存,明府城管理中心主動聯繫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對該區域進行勘探和考古發掘。

  始建於明代

  新中國成立後改為學校

  在現場,記者記者看到了兩塊碑額和兩個石雕赑屃。兩塊碑額均雕雙龍戲珠圖案,其中一塊篆書陰刻“新建泰山行宮碑記”幾個字,另一塊篆書陰線刻“重修泰山行宮碑記”字樣。兩個石雕赑屃雕刻較為粗糙,赑屃頭均遭到破壞,殘缺不全。

  赑屃乃龍之第六子,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它馱著。行宮是古代帝王出行時居住的宮室,這些都説明瞭泰山行宮的過去不平凡。

  據了解,泰山行宮又叫做碧霞宮,是祭祀碧霞元君的道場。碧霞元君,即“泰山聖母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庇祐眾生,靈應九州”,是道教中的重要女性神袛。

  明代,碧霞元君的地位逐漸上升,遍佈全國南北各地。在濟南第一個修泰山行宮的是第一代德王朱見潾。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第三代德王朱載墱(德恭王)又對碧霞宮進行重修。碧霞宮在明代為德王主持修建和致祭的道教道場。

  清代,官方對這座碧霞宮的維護依然很重視。乾隆三十九年(1774),重修碧霞宮;嘉慶十六年(1811),山東布政使朱錫爵主持維修碧霞宮,並將碧霞宮東畔水官廟前北芙蓉泉清理出來,上面建起亭子,周邊景觀頗為雅致。道光十五年(1835),山東巡撫鐘祥因在此祈雨靈應,再次將碧霞宮修繕一新。當時,碧霞宮前殿對懸著清朝禦題的“廣生普育”和“資生普潤”二匾。

  到了民國時期,泰山行宮的命運也隨著這個國家開始飄搖起來。此時,泰山行宮被標注為“娘娘廟”,成為了“警察廳”、城內公安分局駐地,1928年“五三”慘案時曾遭日軍炮擊。民國二十八年(1939),濟南名人辛鑄九等人曾發起重修泰山行宮。當時所立的重修泰山行宮石碑在2009年3月于百花洲北側的大明湖路被發現。

  新中國成立之後,泰山行宮改為岱宗街小學,1975年後改建為濟南六十六中學,不久又成為濟南十七中學的分校和教師宿舍。泰山行宮殘存廟宇建築約在20世紀90年代被最後拆除。

  遺址擬進行原址保護

  傳承濟南城市文脈

  新世紀以來,伴隨著舊城改造步伐的加快,濟南市古城區先後進行過近十次城市考古,取得了重大發現,為搞清濟南的歷史變遷提供了重要佐證。但遺憾的是,歷次考古發掘所發現的重要遺存,均未採取大規模的整體保護措施。如縣西巷工地曾發現宋代古道、高都司巷工地曾發現先秦泉井、解放閣片區曾發現明代小王府遺址,以上遺址均在考古發掘結束後而去除。讓一些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扼腕嘆息。

  鋻於此,明府城管理中心決心會同濟南市文物部門,對這一重要的明代遺址實施整體保護。為此,今年1月初,明府城管理中心會同濟南市文物部門,專門召開百花洲D區泰山行宮遺址保護工作專家論證會,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泰山行宮以及水官廟遺址是濟南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見證,價值極高;從發現至今所採取的保護髮掘及臨時保護措施成效顯著。建議明確遺址原址保護,儘快開展遺址搶救性保護工程,對遺址進行雨水、地下水阻水護工作。對遺址採取覆蓋保護,將遺址保護、展示相結合,展示建築物控制在兩層以內;同時,調整百花洲區域修建性詳細規劃內容,儘快開展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方案設計,泰山行宮遺址東側即是擬重新恢復的北芙蓉泉舊址,對二者的整體保護和展現,將形成百花洲歷史街區文化亮點。

  專家認為,明府城即將對泰山行宮遺址的保護、展示措施,開創了濟南老城區整體保護古建築遺址之先例,可有效保存濟南地下文物資訊,既是傳承濟南城市文脈的一項創舉,還將為濟南乃至全省的城市考古工作樹立標桿,提供借鑒,為有效保存濟南文脈樹立典範。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朱文龍 通訊員 耿仝)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