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漁季不出海 煙臺漁燈節“變味” 山東漁業轉型迫在眉睫

2017-02-23 14:49:42 來源:齊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漁燈節,是山東煙臺沿海特有的傳統民俗節日,距今已有500多年曆史。按照以往的習慣,漁燈節一過,漁民們就揚帆出海開始打漁。然而,近年來只聞漁燈節的熱鬧,不見漁民出海打漁。

打漁

(記者 彭壽熙 煙臺臺 王雯)漁燈節,是山東煙臺沿海特有的傳統民俗節日,距今已有500多年曆史。按照以往的習慣,漁燈節一過,漁民們就揚帆出海開始打漁。然而,近年來只聞漁燈節的熱鬧,不見漁民出海打漁。為何膠東的漁燈節如今徒有虛名?不出海的日子,這些漁民有什麼打算?面對日益匱乏的海洋資源,不斷增加的人工成本,漁民的路又在何方?

據山東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焦點》報道,正月十三,是漁民一年一度的漁燈節,下午1點半,煙臺開發區大季家初旺村漁民劉明堂帶著船員和親朋好友,打著彩旗,敲著鑼鼓,扭著秧歌,從自家院落來到漁港碼頭,登上自己的漁船祭祀海神。“基本上就這些東西:豬頭、饅頭、大魚。豬頭擺在前面兒,饅頭擺在後面,二船那兒擺上大魚,年年有餘。家家戶戶都是這樣的,祈求保祐我們。”

過了漁燈節,就該出海了。可初旺漁港100多艘大馬力漁船在正月十六仍然一艘沒動。船上仍然還能看到漁燈節留下的貢品、煙花紙屑。

船主劉明堂介紹:“以前,九五六年的時候,家裏一條船也沒有了。現在魚量也不多。大的都在家停的。就是小木殼,到四五月份的時候,還能動彈。三四月份才能出去拉地網,才能動彈。”

在煙臺,捕撈漁船有6000多艘,由於人工成本和燃油成本的快速上漲,小馬力和大馬力漁船從去年12月下旬停港以來,大部分至今都沒有再出海。

煙臺開發區山後初家邊防派出所民警陳海濤告訴記者,“這個就是我們邊防發的一個本兒,就是每次出海以前,船主要拿這個本兒來進行報關,寫明他哪天出海,從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進行打漁。然後等他回來的時候再進行報關,説明他什麼時候回來的,船上有多少人,拉的什麼貨物,便於我們對他們進行一個檢查。隨著冬季,漁業資源逐漸減少,報關的漁船越來越少,冬季以後基本上就沒有,零星幾個,很少。”

去年9月1號開海以後,漁民初明禹就沒怎麼出海,雖然剛換了兩艘大馬力漁船,但日子卻沒有以前好過了,往年春節前,鳀魚能捕五萬斤,最後只捕撈了幾百斤,鲅魚也少了三分之一。

相對於十年前,現在的魚類資源至少減少了三分之一。煙臺開發區漁業公司經理趙經民説,為了生計,漁民們不得不跑到更遠的地方進行捕撈。“資源越來越少,與環境、污染有關係,有些船跨區作業,網具達不到國家標準,濫捕造成資源破壞。(休漁)應該有一定的幫助,效果不太大,現在海上的資源一年不如一年,不休的話更沒有資源了,産卵的小魚都破壞了。”

為更好地養護和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資源,農業部今年出臺了新的伏季休漁制度。在原來三個月休漁基礎上提前一個月休漁,並把3個月的休漁期延長到4個月。這對漁民劉明堂來説又是一種新的考驗。

“一七年就圖這點油補,有點油補就幹點兒。到9月1號開放了,再説。”劉明堂説,這幾年海裏資源並不好,整個村裏去年能有效益的沒有幾家。多數在賠錢,之所以還在堅持,就是看中了漁船燃油補貼政策。

據漁業部門數據統計,近年來,漁民每人平均純收入15600元。一戶按照兩個勞動力計算,年收入在31200元。而假設在外打工,一個人一個月工資按照3000元計算,一年下來36000元,兩個勞動力是72000元,這兩者差了一倍多。煙臺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科科長孫利東表示:受近海漁業資源衰退、用工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影響,向近海要效益,已經不是漁業發展的長久之計。

目前遠洋漁船捕撈的大都是魷魚、秋刀魚之類的經濟價值較高漁獲物,主要分佈在煙臺和威海。煙臺市海洋與漁業局科技與對外合作科副主任科員唐建春告訴記者,我國的漁業捕撈從近海走向深海,是對資源環境盡責,也是對人們生産生活的改善與追求。“煙臺這邊主要在北太,西南大西洋,東南太平洋,還有秘魯、阿根廷,現在就發展專屬經濟區的這塊,他們近海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鼓勵建造大型的遠洋漁船,給你建船補貼,進口設備,給予退稅,自捕水産品回運,帶動國內資源,也是免稅。”

渤海漁業資源的匱乏讓企業主動轉型。而用工成本的增加倒逼漁民自找出路。數據顯示,山東近海捕撈漁船有近3萬艘,今年將壓減6200艘。捕撈漁船大量減少,與之相反的是漁民養殖産量的大幅上升,沿海漁民農家樂的快速崛起。據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統計,目前,全省養殖的産量佔到了全省海産品總量的近80%。近海養殖和工廠化養殖成了漁民轉産轉移最快捷的一條出路。蓬萊35歲的房克東僅僅捕了3年的魚,就不再出海,改行幹起了大菱鲆養殖。

房克東介紹:“現在成品大約80左右塊錢,我們一個棚年收入在20萬左右,現在養殖肯定是比在外面捕撈強多了。外面風險比較大一些,在家裏畢竟風險還是比較小一些。”

目前,山東漁業供給總量充足,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非常突出。面對漁業資源匱乏和日益增長的人工成本,有實力的漁業企業要走出去,另一方面中小漁業企業要帶領漁民離海上岸,走向工廠化養殖。

山東工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教研室主任楊曉龍告訴記者,現在來説,漁業必須轉型,漁民也要重新選擇。“這件事本質上是一次産業升級和社會變遷,是一次生産力的進步。需要進行一次産業調整、轉型,但是漁民從生活習慣上不願意這樣做,尤其是你讓他搞服務加工、服務培訓的時候,他不願意扔下自己的漁船。這就需要我們政府在政策上進行引導,讓漁民看到轉型以後收入有所提高。採取兩種措施,近海我們可以發展養殖。近養遠撈,遠洋捕撈。漁村可以建漁家文化,發展旅遊業,這也是現在比較流行的綠色産業。漁村海草房,百年不壞,冬暖夏涼,休閒垂釣,海釣民宿,就是多元的發展。”

漁業資源日益匱乏、人工成本不斷增加,山東漁業的轉型迫在眉睫,農業部印發的《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明確強調,漁業發展要"走出去",堅持生態優先、創新驅動,加快實現漁業的現代化。對於老一代漁民來説,上岸轉型並不容易,但部分漁民在近海捕撈難以為繼的現在仍依賴的捕撈燃油補貼,也更趨於調整帶動養殖業、休閒漁業的發展,所以不局限于單純捕撈業,走向漁業多元化,發展漁村旅遊、遠洋捕撈等,才是漁民為繼的方式。我們希望,在政府部門的大力倡導之下,漁民的觀念更快轉變,漁業的發展更加全面;我們更希望,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所有人都能關注到自然生態,讓應有的資源一直存留下去,不浪費資源,不透支生命。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