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預測: 中國將有10%人口在醫療健康領域就業

2017-05-28 10:32:51 來源:新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有了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當然會使工業不再需要雇傭像現在這麼多的工人。但是,不用擔心,服務行業卻會因為技術創造出更多的工作崗位,並使從業人員獲得更高的收益。”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克裏斯托弗·皮薩裏德斯説。

圖説:“上海論壇2017”年會開幕式上,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Christopher Pissarides做主旨報告。 圖片來源:上觀新聞

  “我們已經看到,在美國、荷蘭、德國等地,整個國家的勞動人口15%甚至更高比例,會進入醫療健康領域或者教育等高端服務行業,” 27日舉行的“上海論壇2017”年會開幕式上,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克裏斯托弗·皮薩裏德斯預言,在中國也會出現相似的趨勢,他建議政府應對此做好準備。

  在克裏斯托弗眼中,勞動力轉移的根源來自“一推一拉”兩大因素。

  新技術“摧毀”常規崗位需求

  在他看來,當前數字化時代的多種新技術,已經摧毀了許多不需要很高技術水準和勞動力素養的崗位需求。

  “整個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然而那些技術能力要求相對比較低的工作崗位,則處於停滯的狀態,因為他們未能很好地與電腦技術進行聯動。與此同時,隨著電腦技術及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需要勞動力的工種不斷往上遷移,”克裏斯托弗這樣描述。這一現狀已經持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並引起了關注。

  然而更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當前電腦技術達到新的高度,人工智慧、機器人、物聯網等新技術開始“入侵”非常規崗位領域。換句話説,技術的飛躍,讓工作崗位的取代進入“跨行業時代”。例如,阿里巴巴、谷歌等公司已經進入汽車等傳統領域,他們本來不是做汽車的,但是憑藉在人工智慧、自動識別、機器思考等領域的深厚技術積累,在將新風帶入看似不可動搖的傳統領域同時,已經或即將搶掉很多汽車公司的飯碗。

  在克裏斯托弗眼中,這種取代是必然的。經濟學界對此也早有預言——眾所週知,1933年學者凱恩斯曾預測,從長期角度來説,將來的工作小時數在確保充分雇傭勞動的大前提下,將會進一步降到每週15小時。

  不同社會發展共性:健康服務領域更多崗位涌現

  “或許我們正在目睹一個新的技術産生市場,”他説,我們不能懼怕工作崗位的失去,而應該熱情地擁抱工作效率的提升。

  每一次新技術的出現都會給傳統行業和傳統觀念造成一定的衝擊。例如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從電氣時代進入電腦時代,很多傳統工作在消失,同時又有很多新工作在出現。在這過程中,還伴隨著城市化,許多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上被解放,來到城市從事與工業相關的工作。

  克裏斯托弗認為,那些無法實現完全自動化處理,且從新技術中汲取新理念的新崗位,將更多涌現。這一變化可能因不同國家、不同社會發展階段而異,但有一個共性是:醫療健康等高端服務領域將出現更多崗位,這一情況伴隨著相對富裕的老齡化社會出現而産生。

  不管是歐美還是日本,許多國家都在走向老齡化。數據顯示,2050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這個點上,幾乎所有主要的經濟體和區域都將處於老齡化人口巔峰或高位趨穩狀態。這一遠景下,更多勞動力將被吸引到醫療健康及相關衍生的服務行業中。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只有2%的人口從事這一領域的工作。在土耳其,這一數字是4%;在德國,這一數字是12%。他特別提到,“比較有趣的是南韓。”。2000年,當時只有2%的南韓人口進入健康領域就業,最新數據顯示這一數據已達6%-7%。根據預測,到2025年,世界範圍內約有15%至20%的人口將在健康衛生領域就業,而中國約有10%的人口將在這一領域就業。(原標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預測: 中國將有10%人口在醫療健康領域就業)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