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錢財、竊隱私、跑流量 APP三大陷阱困擾用戶

2017-05-04 10:18:47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  4月17日,北京市通信管理局發佈通告,對北京地區手機應用商店的各類手機應用軟體進行抽測,共發現39款違規手機應用軟體,已要求相關手機應用商店下架處理。
原標題:騙錢財、竊隱私、跑流量 APP三大陷阱困擾用戶

  4月17日,北京市通信管理局發佈通告,對北京地區手機應用商店的各類手機應用軟體進行抽測,共發現39款違規手機應用軟體,已要求相關手機應用商店下架處理。

  1月,工信部對46家手機應用商店進行技術檢測,發現了多個應用商店的34個應用不合格,涉及違規收集使用用戶個人資訊、惡意“吸費”、強行捆綁推廣其他無關應用軟體等問題。

  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和網路資費的降低,各式各樣的手機應用日益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龐大的消費市場也催生了手機應用的蓬勃發展,2016年全球手機應用軟體數量已經達到520萬,較2015年增長近20%。

  事實上,手機應用良莠不齊的現象一直讓人詬病。惡意應用誘騙欺詐,隨意吸費,破壞系統;山寨應用“傍名牌”,竊取用戶專有資訊和個人隱私;不必需的預裝應用形同雞肋,擠佔手機記憶體,甚至偷跑流量。手機應用的種種問題,亟待加快解決。

  搞欺詐 侵錢財

  惡意應用“傷人”

  “剛才手機沒反應了,顯示‘恭喜你的手機被鎖了!聯繫××××××,支付20元購買解鎖密碼。’我該怎麼辦?”

  “最近下載了一款手機遊戲,前幾天收到短信提醒,發現欠了很多話費。什麼‘吸走’了我的費用?”

  “一款手電筒軟體,為什麼要獲取我的聯繫人、短信和照片?”

  誘騙欺詐、捆綁下載、惡意扣費、竊取隱私、破壞系統……惡意應用層出不窮,智慧手機用戶苦不堪言。4月19日,國家網際網路應急中心發佈的《2016年我國網際網路網路安全態勢綜述》顯示,2016年在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發現惡意程式205萬個,較2015年增長39%,近7年來持續保持高速增長趨勢。業內人士表示,作為惡意程式重要傳播載體的惡意APP,在正規網站上傳播的途徑雖得到控制,但通過非正規應用商店途徑傳播惡意APP的數量還在繼續增長。

  網際網路分析師于斌認為:“現在開發一款應用只需要八九千元。惡意應用之所以大行其道,主要在於開發成本和準入門檻太低。”

  此外,手機系統安全性不足,用戶安全意識淡薄,也給惡意程式提供了滋長的空間。4月16日,國家質檢總局在近期檢測的40批次智慧手機樣品中,發現13批次樣品後端資訊系統存在資訊安全漏洞。

  無論何種智慧手機應用程式,最終都必須在某個應用商店上架,方可提供下載連結。騰訊研究院的調查顯示,近1/4的手機病毒感染渠道是應用商店。解決惡意程式問題,需對應用商店加強管理。去年,網信辦和工信部分別發佈《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資訊服務管理規定》和《移動智慧終端應用軟體預置和分發管理暫行規定》,均要求應用商店對應用程式提供者進行真實性審核,起到監管作用。

  小米公司介紹,如果希望在小米應用商店上架自己的應用,個人開發者需要提供身份證號和手持身份證的照片,企業開發者則需要提供營業執照或組織機構代碼證。

  “開發者‘實名制’落實得好的話,一旦發現惡意應用,就可以‘拔出蘿蔔帶出泥’。相關管理部門也應當建立起白名單和黑名單制度,實現‘良幣驅逐劣幣’。以前想的是亡羊補牢,現在則應該未雨綢繆。”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中心副主任朱巍説。

  竊資訊 偷隱私

  山寨應用“騙人”

  “掃一掃,1元騎車。”這個春天,各色共用單車成了城市街頭一道新的風景。只要拿出手機掃描二維碼,下載應用並支付押金,就可以開始使用單車。

  然而,有細心用戶發現,部分單車上的二維碼被替換,掃描之後會下載一個高倣應用,以完善身份認證等名義誘導用戶填寫個人身份資訊和銀行卡資料,有的則直接騙取用戶押金。

  今年初,北京協和醫院在官網發佈嚴正聲明,稱“北京協和醫院近日在蘋果商店(Apple Store)中發現虛假手機APP,該APP以掛號為名,騙取患者身份證號、姓名、手機號等重要資訊,存在患者隱私被洩露,患者財産受損失的風險。”

  360公司發佈的《2015年安卓手機應用盜版情況調研報告》顯示,在調查的10305款手機應用背後存在954986個盜版應用,平均一個“李逵”後面有92個“李鬼”。一些熱門應用更是山寨重災區,某個主打無線密碼共用功能的手機應用在各個渠道篩查出了1387款“李鬼”。

  形形色色的山寨應用與正版應用極為相似,不僅侵犯了原創者的智慧財産權,更可能侵害用戶的個人隱私和財産安全。據了解,和鑒定惡意程式不同,目前還無法使用電腦鑒定山寨應用,主要依靠人工,從圖標、頁面、開發者、應用大小等角度進行鑒定。同時,對於如何判定山寨軟體,業內也還沒有一個統一標準。

  “傳統的智慧財産權保護方式並不適應網際網路時代,可能維權還沒成功,這款手機應用的風口已經過去了,應探索更好的保護方式。不妨借鑒‘備案即生效’,按照手機應用備案先後認定。如果山寨應用還有騙取個人隱私和錢財的行為,就是典型的電信詐騙,應該加大打擊力度。”朱巍説。

  跑流量 卸不掉

  預裝應用“煩人”

  “如何卸載預裝應用?”在百度搜索中輸入這個問題,出現了2800萬個相關結果。

  網際網路數據中心發佈的《2016年中國安卓手機預裝軟體調查研究報告》指出,2016年安卓手機平均預裝軟體數量約為9.2款,佔用的存儲空間達634.4兆,但是近八成用戶不會使用或者僅會部分使用智慧手機中的預裝軟體。

  大部分預裝軟體雖然主觀上不存在惡意行為,但仍引起了用戶諸多抱怨:“手機太卡,想卸載卻卸載不掉。”“預裝應用經常自己啟動,既佔記憶體,又耗流量。”

  預裝應用,偷跑流量的問題困擾用戶。上海市消保委2015年對10款手機的抽樣測試顯示,有9款手機預裝應用軟體在消費者無操作的情況下,仍然會發生流量消耗。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