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天舟對接成功 上海航太人25載助中國載人航太圓夢

2017-04-24 09:38:40 來源:新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今天是我國第二個航太日。1992年,我國載人航太工程正式進入了工程研製階段,當時上海航太負責神舟飛船的推進艙結構裝配、推進分系統、電源分系統和測控通信分系統設備的研製。這也拉開了上海航太人25年艱苦攻關、實現飛天夢的序幕。

  今天是我國第二個航太日。隨著天舟一號4月20日在海南文昌發射升空,並實現與天宮二號的首次對接,億萬民眾再次為中國的航太事業點讚。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了我國載人航太工程“三步走”的戰略,我國載人航太工程正式進入了工程研製階段,當時上海航太負責神舟飛船的推進艙結構裝配、推進分系統、電源分系統和測控通信分系統設備的研製。這也拉開了上海航太人25年艱苦攻關、實現飛天夢的序幕。

  這次天舟一號上海航太承擔了對接機構分系統、電源分系統、測控與通信子系統及推進艙結構與總裝、總體電路推進艙電纜網等任務。“使命因艱巨而光榮,生命因奮鬥而精彩。”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院長代守侖如此總結上海的“921團隊”。25年來,“四個特別”的載人航太精神與上海精益求精的區域文化特徵深度融合,形成了中國航太特色、上海航太特徵的團隊文化。

  培養作風優良的人才隊伍

  載人航太是一個規模宏大、高度整合的系統工程。上海航太以完美的表現,為載人航太提供強大穩定的能量動力和精準無比的對接力。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載人飛船系統、貨運飛船系統和空間實驗室系統副總指揮顧側峰介紹説:“我們不僅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與積累,更努力實踐上海航太系統工程精細化管理的要求,培養造就了一大批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技術與管理人才隊伍,為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的戰略發展培養儲備了大量優秀人才。”

  而今,天舟飛天面對再一次的榮耀,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貨運飛船系統副總設計師陳啟忠卻説:“載人航太沒有所謂的個人成功,所有的成功都離不開團隊的共同努力。職業有終結,事業無窮盡。能夠有幸參與到如此盛大的工程,無悔青春,無悔一生。”天舟一號的上海航太研製團隊,平均年齡37.5歲,35歲以下青年科技人員佔比53.2%,幾近98%的人員有神舟系列飛船或空間實驗室任務經歷。這樣一支經驗值高、人員穩定、老中青結構合理的團隊,當屬“黃金組合”。

  孫建秋是團隊中年紀最長的老師傅。從事大型吊裝指揮二十載零事故。還有兩年就要退休的他,工作起來沒有絲毫怠惰。無論是日曬雨淋的戶外,還是安靜封閉的廠房,他始終動作嫺熟優美、自信從容,因而得名“金牌指揮家”。

  年屆不惑的楊華星,是團隊技術承上啟下的中流砥柱。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2001年大學畢業時,老楊的擇業機會有很多,可種種誘惑都無法撼動這位“航二代”追隨父輩的腳步、投身航太事業的決心。剛入行的時候,老楊接到的第一項工作任務就是整理神舟二號在軌飛行的電源數據。“當時辦公室十多個人,就三四台電腦,老同志常常是手繪圖紙。我整理紙質版數據就花了4個月。”載人航太初期的艱苦,磨練了年輕人的意志和耐心;老一輩航太工作者的敬業與傳承,讓他從青澀的航太新兵成長為如今的科技骨幹。

  把品質作為工程的生命

  載人航太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成敗往往繫於毫發。在顧側峰眼裏,天舟一號研製隊伍經驗豐富成為一把雙刃劍。“這裡隱含著另一種風險。主要是擔心由經驗主義導致産生的麻痹大意和心存僥倖。我們必須老老實實按科學規律辦事,堅持把品質作為工程的生命。”於是,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叫響了“空杯心態”“歸零意識”“首飛標準”,教育引導全體參研參試人員,牢固樹立天舟一號任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家級重大科技實踐活動。

  為適應未來空間站建造階段8—180噸各種噸位、各種方式的對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的對接機構在傳動緩衝鏈上增加了全新研製的可控阻尼器。研製階段共計完成了544次倣真分析和317次地面環境試驗,驗證考核了産品可靠的阻尼力矩輸出等各項功能和性能指標。對於這組數據,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載人飛船系統和空間實驗室系統副總設計師張崇峰表示,“事情做透了,自己才能放心,對産品品質才會有信心。”

  天舟一號技術創新點之一,就是電源分系統採用鋰離子電池組取代以往的氫鎳或鎘鎳電池作為儲能蓄電池。鋰離子電池具有比能量高、壽命長、小輕薄等明顯優勢,民用市場應用十分廣泛、成熟。手機、筆記型電腦、電動巴士等使用的都是鋰離子電池。但該類儲能電池在我國載人航太工程領域尚屬首次應用。其安全性尤為引人關注。眾所週知的三星NOTE“爆炸門”事件,就緣起鋰電池作祟。該項技術的主要負責人馬麗萍介紹説,“相較於民用市場,載人航太工程要求非常高,我們通過強化設計工藝保障、原材料優選、全方位倣真試驗驗證、嚴格生産現場控制等多方面入手,確保鋰離子電池的高安全性、高可靠性。”

  確保每次操作安全無虞

  “載人航太品質與産保工作的高水準和團隊成員‘一切以産品為中心’的高度認知,並非一蹴而就。航太科技講求的是唯真務實,因此,我們從不畏懼困難,甚至將解決問題視作鍛鍊隊伍、磨練意志的一種途徑。”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載人飛船系統副總師、産品保證經理莊越道出了載人航太團隊的品質觀。

  回憶過往,産品保證經理助理顧靖記憶猶新。神舟八號飛船對接機構首飛投産期間,品質問題頻現,團隊以問題為牽引,躬身自省,定位在外包産品設計缺陷和生産過程式控制制不嚴。團隊沉下心來,全面梳理任務書,完善設計,細化環境試驗技術指標,開啟了設計師跟産作業新模式。“最難得的是,我們不僅是為保一次成功而開展專項復查與整改。首次交會對接成功之後,我們第一時間到十多家對接機構外協廠家走訪一圈,對載人航太品質與産保控制要求進行了進一步的宣講,這之後設計師跟産作業也成為常態化。”

  天舟一號對接機構副主任設計師丁立超説,當前外協産品品質管控有了進一步提升。“我們參與到電機、電磁阻尼器、離合器等外協産品實現的每個環節,包括設計、工藝、試驗、生産,每個産品實行‘一品一冊’,工作量是成倍增加了,但對産品工藝工序、關鍵控制點識別和性能特點非常熟悉,對産品品質胸有成竹。”當然,剛開始外協供方也是很抵觸,但是上海航太人頻繁地與他們溝通,堅持用科學的方法駐廠監造,在保證産保要求的有效傳遞之外,也幫助了外協供方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現在彼此之間形成默契,合作非常順暢愉快。”

  零缺陷、無疑點、都放心,是考量一切工作的基本準則。遵循這樣的産保思維邏輯,資深型號品質師金偉英總能將技術要求、風險特性,還有操作人員的年齡、身體、心理狀況等資訊予以綜合考慮評估,敏銳識別是否存在隱患,確保發射場每一次操作都安全無虞,最終將産品安全送上天。

  雖然,科學試驗有成功概率。但所有人都是産品品質的代言人,保證上天産品問題越來越少,品質越來越高,步入良性迴圈,天舟一號飛行試驗任務圓滿成功自是勝券在握。天舟一號發射完第二天,丁立超和他的小夥伴們已然放下成功的喜悅匆匆趕回上海。“天舟二號馬上要投産了,必須馬上投身到新的工作任務之中,不能耽誤任何時間。”為了追趕空間站時代的科技創新與突破,他們抱定“在路上”的心態。

  原標題:上海航太人助中國載人航太圓夢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