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極早早産兒更易出現慢性健康問題

2017-01-23 16:50:38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科普:極早早産兒更易出現慢性健康問題---與足月出生的同齡人相比,妊娠期23週到25周出生的極早早産兒在青少年時期更容易出現慢性健康問題。專家建議這些早産兒的父母儘早採取干預行為,以幫助早産兒發育。

  新華社北京1月23日電 瑞典研究人員在美國兒科學會主辦的《兒科》月刊新一期上報告説,與足月出生的同齡人相比,妊娠期23週到25周出生的極早早産兒在青少年時期更容易出現慢性健康問題。專家建議這些早産兒的父母儘早採取干預行為,以幫助早産兒發育。

  妊娠期一般要持續40周,通常胎兒在37周後出生被看作是足月。世界衛生組織對早産的定義是在完成37周妊娠之前出生的活嬰兒,其中將小于28周出生的嬰兒定義為極早早産兒。在出生後的數周,這些嬰兒往往在呼吸和消化食物方面存在困難。他們還可能遭遇一些更為長期性的挑戰,如視力、聽力和認知能力受損,以及出現社交和行為問題。

  瑞典于默奧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研究了134名10到15歲曾為極早早産兒的青少年,以及與他們年齡相倣的103名足月出生的青少年。結果發現,極早早産兒患上嚴重身體或精神障礙的可能性是足月出生的同齡人的15倍,對醫療或教育類服務的需求是一般孩子的5倍以上。

  研究人員指出,整體來看,超過六成的極早早産兒後來出現精神或情感發育延遲,以及缺乏玩耍或社交能力等問題,而足月出生的青少年中出現這些問題的比例僅為6%。

  此外,約六成的極早早産兒後來需要來自醫生或專業人士針對慢性健康問題的常規護理,或理療、特殊上學安排等服務,而其他青少年中這一比例為25%。

  論文作者之一、瑞典于默奧大學醫院的法魯基説,儘管這項研究並沒有關注是什麼因素導致極早早産兒出現上述問題,但是胎兒期的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過程中斷可能是原因之一。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茲維克表示,父母可以採取一些行動,幫助極早早産兒的成長。例如,在幼兒時期增加與嬰兒的肌膚接觸,在孩童時期為孩子提供豐富的閱讀、探索環境、與其他兒童交往等機會,還有理療等方法也能幫助極早早産兒發育。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