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史口出土一金元時期文物重1.8噸 距今約800年

2017-07-06 15:43:51 來源:中國網山東 作者:劉新宇 責任編輯:魯歌 字號:T|T
摘要】7月4日,從東營區史口鎮文化站獲悉,史口鎮境內日前出土一龜趺(龜型石碑座),重約1.8噸,周身雕有花紋。文物專家初步認定其鑄造于金末元初,距今約800年。

  中國網山東東營7月6日訊(劉新宇)7月4日,從東營區史口鎮文化站獲悉,史口鎮境內日前出土一龜趺(龜型石碑座),重約1.8噸,周身雕有花紋。文物專家初步認定其鑄造于金末元初,距今約800年。

  5月17日,史口鎮政府在灣塘清理過程中發現了這一文物。文物所在地位於史口鎮史口村(鎮政府駐地附近),經過近一個月的清理,6月19日,龜趺再次出水,長1.74米、寬1.26米、高0.7米,重達1.8噸,周身雕有花紋,未見文字符號。史口鎮安排工作人員做好文物安全保護,隨後在6月20日,東營市文管所原所長申寶柱、東營市文物管理處東營區文物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趕赴現場,對出土文物進行了鑒定。

  東營市文管所原所長申寶柱從事文物研究30多年,根據龜趺的造型、雕刻工藝、花紋圖案,結合當地史志資料記載、附近老人回憶,初步推斷這一龜趺鑄造于金末元初,是福昌寺(銅佛樓子)的遺留物,背馱石碑。遺憾的是,經過打撈,未發現碑體及碑帽。

  據史口鎮史料記載,宋金時期,史口鎮稱博昌鎮或福昌鎮,鎮域地理位置優越,是商賈雲集、佛教盛行、文化繁榮、較為發達的重鎮。當時此地有一古剎福昌寺,此龜趺乃寺中之物。古寺後來經戰亂年久失修,至清朝末年,僅大殿尚存。1943年秋,清河軍區派員,把廟中銅佛砸爛,用大車運往“八大組”(墾利永安)兵工廠,製成槍彈,支援了抗日前線。後,大殿損毀,僅留遺址和一龜趺,常年淹沒于水塘之中。

  史口村幾位村民回憶,這通龜趺一直被深埋在灣塘的淤泥中,小時候他們在灣塘玩耍時常能踩到它。經過多年“沉睡”,這通龜趺如今再次面向世人。這是史口自出土金代大鐘後的又一歷史佐證,印證了史口“千年古鎮”傳説。

初審編輯 王曉君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