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懶人經濟”改變社區商業生態

2017-08-27 09:32:11 來源:大眾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小薇是一位時尚辣媽,最近在家做起生意,“足不出戶”月入5000多元。她聯合小區辣媽在微信上成立了“水果社區”,每天為小區及周邊的左鄰右舍提供新鮮水果,價格比市場價低30%。記者觀察到,冠亞星城還入駐了不少品牌店,國內知名麵包店、童裝店、特産店以及養生店都能在這裡找到。

  小薇是一位時尚辣媽,最近在家做起生意,“足不出戶”月入5000多元。不少人好奇,她做的什麼生意?代購、微商還是淘寶?統統不是!她聯合小區辣媽在微信上成立了“水果社區”,每天為小區及周邊的左鄰右舍提供新鮮水果,價格比市場價低30%。

  如今在濟寧,像小薇一樣的“生意人”越來越多,他們看到了商圈“最後一公里”——社區經濟的巨大潛力,紮根于身邊的“生活圈”,借助微信、QQ等網際網路工具,打通線上線下,掘得了“第一桶金”。

  現狀

  案例1

  轉角遇到書店、咖啡館,小區商圈很“小資”

  8月24日,記者來到冠亞星城小區,居民三三兩兩散坐在街邊的麵包坊、餐飲店,跑步健身的青年微笑著與你擦肩而過,街道轉角有便利店、銀行、書店、麵包坊……社區商業在平和舒緩的氛圍中日趨完善。“半個西瓜,忘帶錢了,明天給你。”在一家水果店內,居民李女士進門像家人一般和老闆聊起家常,隨後提著半個西瓜回家。店老闆張女士説,她和這裡的居民處得跟朋友一樣,經常拿了水果就走,十天半月結一回賬,已經成了習慣。

  記者觀察到,冠亞星城還入駐了不少品牌店,國內知名麵包店、童裝店、特産店以及養生店都能在這裡找到。“有了這些品牌店舖的入駐,對我們的生活品質是一個提升。以往,一些小店總被查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品牌店讓我們消費得更放心、更安全。”市民辛女士説。

  專家説法

  “不出小區也能過上半個月,吃喝玩樂應有盡有。”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説,冠亞星城社區商業之所以如此完善,跟小區的入住率、消費水準以及前期規劃,有很大的關係。相比于其他小區,冠亞星城商業店舖的同質化競爭較少,特色店舖、品牌店舖入駐提升整體商業水準。

  案例2

  車庫變成了鮮奶吧、小吃店

  周邊社區很“接地氣”相比于冠亞星城,開泰花園周邊的商業氛圍更接地氣。不少車庫改成了商業店舖,服裝店、小兒推拿、音樂教育、美容美發、小吃等,各種商業形態應有盡有。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儘管店舖不大、裝修簡單,但人流量不小,生意大都不錯。“在這裡做了3年了,客戶都是小區居民,生意還不錯。”一家經營服裝生意的店舖老闆陳女士告訴記者,之前她在城區一商業街開店舖,但由於租金太高,生意不好做。於是便把店開到了小區裏,之後的生意越來越好,如今還在網上弄起了微店。

  此外,這裡還“隱居”著幾家名店,不少小區之外的市民常常尋名而來,甚至兗州、嘉祥、曲阜的市民也專程前來光顧,為小區商業增添了不少活力。“我們在這裡推拿5年了,從孩子3個月就來這裡調理,感冒、發燒很少吃藥。”家住長虹小區的申先生告訴記者,“酒香不怕巷子深”,推拿店雖然“隱居”在小區之內,卻並不能阻擋求診的腳步,不少孩子因此從病痛中解脫出來,減少了抗生素的危害。

  專家説法

  開泰花園的商業生態是自發形成的,儘管沒有明確的前期規劃,但市場需求讓小區商業形態日趨完善,形成了較為接地氣的社區經濟。

  案例3

  周邊店舖“屢換門面”,社區商業“水土不服”

  “這裡已經第三次大裝修了,不知道這一次會做什麼生意。”在環城西路貴和苑小區門口,居民石女士指著一家門面告訴記者,去年這裡剛進行了一次大裝修,但裝修好開了沒一年就關門了。順著這家店舖向南走,記者看到,這裡各個類型的店舖一應俱全。不過相比于其他兩個小區,該小區周邊的社區經濟仿佛缺少點生氣,不僅人流量並不是很大、生活氣息不濃,商鋪與居民的關係也不是很親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不在一個院子的緣故吧,總覺得有距離感。”貴和苑小區居民陳女士説,雖然門口有超市,蔬菜、水果一應俱全,但還是習慣去馬路對面衚同的農貿市場買菜,感覺那裏更新鮮、更有生活氣息。

  記者了解到,不少居民對門口店舖十分陌生,很多店舖甚至都沒去過一次。“我在附院上班,下了班就在門口衚同裏買些水果、蔬菜,沒太逛過門口的店舖。”附近居民文女士説,總感覺門口店舖經常更換,給人一種“不安定”的感覺。

  不過,有些店舖的生意卻越來好。“我在這裡幹了六個年頭了,剛開始也是不太好做,後來和附近居民都熟實了,他們就都來這裡,再加上微信上社群經營,生意是越來越好了。”貴和苑門口一家毛衣店老闆劉女士説。

  專家説法

  “貴和苑是個新小區,但坐落在老小區密集的地方,社區商業發展有些‘水土不服’。”業內人士分析,不少中老年人買菜、購物依舊喜歡去老地方、有生活氣息的地方,而忽略了周邊的商鋪。另外,草橋口批發市場對這一代的社區商業也帶來一定的衝擊,不過,這不是重點。如何抓住80後、90後甚至00後的購物習慣,迎合他們的消費需求,才是突圍之策。

  趨勢

  社區O2O:構建不一樣的商業生態

  如今“足不出戶、月入幾千”的夢想已經走進了現實,越來越多的人像小薇一樣,趕上了社區經濟的紅利期,分得了一杯羹。

  而不少人會問:小薇的這種生意也屬於社區經濟嗎?“是的,這是網際網路概念的社區。”業內人士説,它主要指有某種共同屬性的人群集合在一起,但是屬性多樣化。比如,某明星的微網志粉絲群,就是一個小社區,他們共同關注某個明星的動態和作品,並願意為此付費。再比如媽媽微信群,也是社區,她們都是懷孕或者已有小孩的媽媽,聚集在一起討論育兒經,她們都需要母嬰用品和兒童玩具等。“現在濟寧類似的社區很多,讀書群、競走群、歌唱群……”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説,如果把現實生活中的社區稱為線下社區,那麼網際網路概念的社區,就是線上社區了。線下社區多數是基於地理位置,人群數量較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時間較短,交易也存在時效性,資訊流比較單一。相比之下,線上社區,輻射的人群更廣,線上交流時間更長,資訊流豐富,商家與商家,商家與用戶,用戶與用戶之間無縫交流,交易可24小時進行,不受天氣交通影響。而且線上社區的打造及維護成本較低。

  很顯然,線下社區交易體驗更真切,人們面對面情感交流得更深更充實,而線上社區交流的都是文字。“發展社區經濟,必須把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