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熱搜的“灰犀牛” 你對它了解多少?(圖)

2017-07-21 13:26:44 來源:中青線上 作者:詹麗華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既防‘黑天鵝’,也防‘灰犀牛’,對各類風險苗頭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置若罔聞。”這是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後,《人民日報》在17日頭版刊發評論員文章《有效防範金融風險》中的一句表述,其中首次提到“灰犀牛”概念。

  原標題:上了熱搜的"灰犀牛"到底是啥 普通人咋應對

  CFP供圖

  “灰犀牛”上了《人民日報》頭版,然後就上了熱搜,這不是説動物,而是一個經濟學概念。

  這次“灰犀牛”引起大家關注是因為時間節點特殊: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之後;提及位置特別:《人民日報》頭版評論員文章。

  這個首次出現在官方媒體表述中的“灰犀牛”指的到底是什麼?在這樣的時間節點,談“灰犀牛”實際上要談的又是什麼?

  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一一解讀。

  “灰犀牛”到底是什麼

  “既防‘黑天鵝’,也防‘灰犀牛’,對各類風險苗頭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置若罔聞。”這是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後,《人民日報》在17日頭版刊發評論員文章《有效防範金融風險》中的一句表述,其中首次提到“灰犀牛”概念。

  “黑天鵝”已是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詞,指那些小概率而又影響巨大的事件,那麼“灰犀牛”是什麼?

  “灰犀牛”概念由古根海姆學者獎獲得者米歇爾·渥克,在2013年1月的達沃斯論壇上首次提出,比喻那些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他此後又在《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中進行了詳細闡述:相對於“黑天鵝”的難以預見和偶然性,“灰犀牛”不是突發的,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號和跡象之後發生的大概率事件。

  “你可以説‘灰犀牛’是一個新名詞,但無論用什麼詞來指代,它所反應的現實問題就是:危機近在咫尺,你卻視而不見。”浙江省商務研究院院長張漢東直言,新名詞本身並不重要,“‘黑天鵝’固然讓人困擾,但真正讓人失望的是有些我們完全可以預見的危險問題,因為僥倖、拖延、體制性忽略等等原因,最後積重難返。”

  而一篇評論、一個新名詞之所以引起金融領域的廣泛關注,是因為我們第一次在官方的話語體系中看到了對“灰犀牛”事件的警示。

  “‘灰犀牛’並不是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來的新概念,確切地説,應該是《人民日報》對金融工作會議的解讀,它的本意是警示中國經濟目前存在的風險,重點在於‘風險’”。中國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長劉勝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風險有兩種,一種是意外,即所謂的小概率、大影響事件(可以稱為“黑天鵝”),另一種則沒那麼意外,而且影響很大。“比如日本的房地産泡沫破裂,給日本經濟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但是你説這是個意外嗎?其實算不上意外,任何一個懂經濟規律的人都知道,這個泡沫遲早要破滅。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灰犀牛’。”

  為什麼現在談“灰犀牛”

  在獨立經濟學者馬光遠看來,“灰犀牛”比“黑天鵝”更可怕。

  “黑天鵝理論對於當下全球面臨的種種問題提供了錯誤的解釋,並且繼續在誤導大眾的思維,拖延問題的解決或者讓更多的人抱有僥倖心理。”馬光遠發表評論稱,“對於當下中國經濟面臨的各種風險,我最擔心的不是發生危機的可能性有多大,而是發生危機的時間節點離我們有多近。我非常擔心我們對很多風險點抱有僥倖心理,而不是預先採取有效的措施去進行防範。”

  為什麼現在談“灰犀牛”?

  “因為我們現在有不少‘灰犀牛’,已經威脅到經濟、金融的安全性,而且危機並不遙遠,隨時可能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再是一個抽象的理論問題,而是現實需要解決的危機。”劉勝軍説,“其實政府已經意識到了,但為什麼講‘灰犀牛’呢?人們並不是看不見灰犀牛,而是下不了決心,總是抱有僥倖心理。就像房地産泡沫。”

  誰是最大的“灰犀牛”

  “現在談中國經濟面臨的‘灰犀牛’,我想最大的有兩個。第一個就是房地産。房地産的泡沫已經相當嚴重,而且它的危害很大,一旦崩潰將帶來巨大的打擊。第二個是去杠桿。中國的債務問題佔GDP的比重太高,這種局面如果持續下去最終一定會帶來金融危機,毫無懸念。如果閉著眼睛繼續往前走,最終肯定會掉下懸崖。但是如果發現問題了趕快踩剎車,想辦法去調整,還是有希望的。債務問題和銀行相關,銀行的不良資産如果處理不好,會大量增加,進而帶來系統性風險。”劉勝軍直言,整個鏈條的核心關鍵還是在政府。“政府已經認識到房地産泡沫風險太大,但是調控有時並不徹底,比如房地産市場價格一開始下跌,政府馬上就轉變方向(比如2015年初),這樣大家似乎有個共識——房地産永遠不會跌。所以問題的根還在政府行為上。”

  對房地産泡沫的擔憂幾乎是一面倒。

  “毫無疑問房地産泡沫是最大‘灰犀牛’。”張漢東坦言,各項經濟指標都顯示房地産泡沫化已經沒有爭議,但另一方面樓市調控卻總是陷入“空調”的境地,“以至於相當多的人仍然認為房地産是最穩當的投資和保值渠道。這是最典型的‘灰犀牛’。其次是貨幣貶值的問題。”

  包括房地産在內,張漢東認為無論是這次的金融工作會議還是其後《人民日報》的評論,都在反覆強調“防風險”,這無疑也是在向市場釋放一個訊息——金融風險會增加。“風險只是一種可能性,如果我們視而不見,那麼風險極有可能成為現實,但是如果我們能積極應對,採取有力措施,也許風險就只是理論上存在,也許我們能避免最壞結果的發生。”

  面對“灰犀牛”,該怎麼辦

  如果説“黑天鵝”挑戰我們的想像力和預測力,那麼“灰犀牛”則挑戰我們的應變力和行動力。

  “要解決問題是要付出學費的,還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劉勝軍估計政府在今後有可能做的有這麼幾件事。

  “第一件事情是貨幣政策可能會掉頭,這是一個釜底抽薪的辦法,當然短期內會影響經濟增速,這是毫無疑問的。

  第二,政府可能會採取一些辦法來改變市場預期。比如我們過去的預期是國有企業、大型企業是不會破産的,但再過幾年我想中央會下決心淘汰僵屍企業。這意味著無論企業規模多大,即使市值幾千億元的大企業,也有可能一夜之間倒閉。這對市場就是一個教訓,讓投資人警惕,不會再輕易借錢給那些債多不愁的企業。那樣我覺得我們的去杠桿才能取得進展。

  另外一個是房地産調控。為什麼房地産調控總是功虧一簣,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解決不了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來源的老難題,怎麼辦呢?我認為最終的出路還是要開徵房産稅,讓地方政府形成穩定的收入來源,而不是總靠賣地。”劉勝軍坦言,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現在的問題不是改得太快,而是太慢,“很多改革讓人們覺得永遠不會發生,那麼問題就來了。所以我們需要改變預期,讓大家知道哪些事情是一定會做的,有一個時間表,那麼市場的行為自然就隨之改變了。”

  那麼,普通人能如何應對“灰犀牛”可能帶來的危機?

  “在全球緊縮的大環境下,資産市場的壓力可想而知,系統性金融風險幾乎不可避免,或許最快兩三年內就會發生。”張漢東不是一個盲目樂觀的人,“首先要有風險意識,最好能保持家庭資産充足的流動性,同時資産組合合理分散分配。”

  各項經濟指標都顯示房地産泡沫化已經沒有爭議,但另一方面樓市調控卻總是陷入“空調”的境地。

初審編輯 房靜靜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