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財政支出速度較快 專家表示全年赤字率不會突破3%

2017-04-27 10:48:08 來源:西部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今年一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速度較快,是積極財政政策持續發力、預算執行加快的結果,收入和支出完全正常,並不會突破3%的赤字率。白景明強調,通過一系列措施加大預算執行力度,一方面體現了積極財政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另一方面還可以避免支出集中在下半年執行,甚至是年底突擊花錢的現象,提高預算執行績效。

  今年一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速度較快,是積極財政政策持續發力、預算執行加快的結果,收入和支出完全正常,並不會突破3%的赤字率。可以説,通過一系列措施加大預算執行力度,一方面體現了積極財政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另一方面還可以避免出現年底突擊花錢現象,提高預算執行績效

  日前,財政部公佈統計數據,今年一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366億元、支出45917億元,支出比收入多出1551億元。對此,有人認為這種情況是在年度首季罕見地出現財政赤字,甚至預計我國今年實際赤字規模會超3%的目標。那麼,如何看待一季度財政支出大於收入現象?

  財政赤字是財政支出超過財政收入的部分,赤字率則是財政赤字額與同期國內生産總值之間的比例關係。“按各國通行做法,赤字和赤字率本來就是年度的概念,用一個季度的情況來考察財政赤字是不科學的。”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白景明表示。

  根據全國人大通過的預算報告,我國今年赤字率確定為3%,財政赤字2.3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20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1.55萬億元,地方財政赤字8300億元。

  “財政赤字既然是年度概念,就是可以分佈在各個季度,而且不一定要均勻分佈。從今年一季度情況看,支出大於收入1000多億元,差距並不大,收入和支出完全正常。”白景明表示,今年一季度支出速度較快,是積極財政政策更加有效、預算執行加快的結果。同時,我國近年來不斷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改革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財政支出優化整合力度,統籌盤活財政存量資金,這些措施都促進了預算執行。

  白景明強調,通過一系列措施加大預算執行力度,一方面體現了積極財政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另一方面還可以避免支出集中在下半年執行,甚至是年底突擊花錢的現象,提高預算執行績效。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每年的預算草案在3月份才由全國人大會議審查批准,但並不意味著在此之前不能支出。”白景明説。

  根據預演算法規定,預算年度開始後,各級預算草案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前,可以安排下列支出:上一年度結轉支出;參照上年同期的預算支出數額安排必須支出的本年度部門基本支出、項目支出,以及對下級政府的轉移性支出;法律規定必須履行支付義務的支出,以及用於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處理的支出。

  財政部部長肖捷在今年的預算報告中説明,根據上述規定,2017年1月份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9845億元。其中,中央本級支出1657億元,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8188億元。

  2016年的預算報告顯示,2016年1月份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387億元。其中,中央本級支出1537億元,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6850億元。

  由此可見,今年從1月份開始,就根據預演算法相關規定和積極財政政策的要求,加大了支出力度。

  在全國人大通過預算草案後,財政部加快預算批復下達。在日前召開的財政部新聞發佈會上,財政部預算司司長李敬輝回答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提問時表示,今年預算批復下達進度比往年進一步加快。截至目前,中央一般公共預算已累計下達80%以上。

  據悉,2017年中央部門預算已于3月24日全部批復完畢,比往年提前了一週左右;2017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預算已經下達75%左右,比去年提高3個百分點;2017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1.63萬億元已經全部下達,其中新增一般債務限額8300億元、專項債務限額8000億元。

  “目前尚未下達預算的資金主要是據實結算項目或政策需要調整完善的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資金,財政部將根據實際情況儘快下達。下一步,將督促中央部門和地方財政部門加快預算執行進度,努力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李敬輝説。

  今年我國將赤字率確定為3%,肖捷在兩會期間的記者會上表示,這是積極而穩妥的。當前支出力度的加大,是不是意味著今年可能突破既定的赤字率?“支出力度的加大是加強預算執行的體現,並不意味著可能突破預算確定的赤字率。赤字率是經過全國人大批准的,是法定的,不能隨意變更。”白景明表示。

  對於今年的赤字率,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日前在中國財政學會年會上也認為,出於穩中求進、出於讓老百姓對中國經濟形勢有一個穩定的預期等考慮,我國還是按照3%來安排今年的財政赤字率,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取向。“3%是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是基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考慮。”(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曾金華)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