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産品加工業一頭連著農業、農村和農民,一頭連著工業、城市和市民,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可以説,農産品加工業是新時期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又一次重大機遇,抓住這一機遇才能推動我國的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發展,實現第二次飛躍。
有人説,農業是座富礦,只要挖對了路,總能有收穫。農産品加工業無疑就是這座富礦的礦脈,其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溝通城鄉、亦工亦農,是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産業。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日前表示,今後國家對農産品加工業的扶持政策將在財稅、金融、用地、用電等方面取得實質突破。政策受益者除了有“老闆”,更要有“老鄉”。
農産品加工業大而不強
農産品加工業一頭連著農業、農村和農民,一頭連著工業、城市和市民。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企業8.1萬家,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3萬億元。可以説,現在的農産品加工業在很多地區都是支柱産業。例如,吉林省農産品加工業已經超過汽車和石化,成為全省第一大産業;四川眉山市東坡區發展泡菜加工業,從一個小泡菜園區發展成為“中國泡菜城”,帶動周邊農民發展43萬畝原料基地。
然而,我國農業是千家萬戶搞生産、千軍萬馬搞流通,面對的卻是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農業産業體系不完善,農産品加工業發展滯後,産後儲藏、保鮮、包裝、分等分級和商品化處理能力不足,大量農産品常常集中上市,容易造成價格下跌、産品賣難。韓長賦説,我國農産品加工業仍然大而不強,與城鄉居民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不相適應,加快提升農産品加工能力和水準是形勢所迫。
從國際對比看,現代農業強國無一不是農産品加工強國。美國農業人口只佔全國人口的2%,從事加工流通等行業的人口卻佔到20%,農産品加工轉化率超過85%。以玉米為例,其加工産品多達3500種,我國僅有200多種。
目前,我國柿子的主要加工品是傳統的柿餅。但在日韓等國,以柿子為主要原料或輔助材料的深加工和衍生産品達100多種。不僅包括風味柿果糕點、腌漬品、保健飲品等食品,還包括柿澀染織的紡織品、面膜、洗面皂、除臭産品等日用品。
從加工程度看,過去我國農業生産以一家一戶為主,標準化程度低,搞不好加工,只能以賣“原字號”“粗字號”為主。目前,農産品精深加工水準依然普遍較低,加工副産物60%以上沒有得到綜合利用。果品加工率只有10%,世界水準是30%;肉類加工率只有17%,遠低於發達國家60%的水準。精深加工能夠最大限度提升農産品附加值。據測算,通過精深加工可以使糧油薯增值2倍至4倍,畜牧水産品增值3倍至4倍,果品蔬菜增值5倍至10倍。
扶持政策有實質性突破
沒有加工的農業永遠是弱勢農業。針對以上短板,國務院辦公廳去年底印發文件,對今後農産品加工業發展作出系統部署,這是時隔14年之後又一份專門針對農産品加工業的重要文件。農業部也在日前提出了具體目標,到2020年,加工業與農業産值提高到2.4:1,加工轉化率提高至68%;到2025年,加工轉化率達至75%,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基本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初加工補助政策是破解諸多短板的重要一環。農業部農産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表示,針對農産品初加工水準低、設施簡陋、工藝落後等問題,2012年開始,國家實施了産地初加工補助政策,5年來中央財政累計投資達36億元,共扶持632個縣、近5萬個農戶。從今年開始,這項政策整合到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支出項目中,力度得到加強,重點支援了優質特色果品、蔬菜等園藝産品生産,對各類農産品貯藏、烘乾、包裝和分等分級等環節給予補助。
儘管原有的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長期以來,技術裝備過度依賴進口、自主創新能力弱、科技人才缺乏,成為我國農産品加工業發展的瓶頸。當前,農産品加工業同樣面臨消費結構升級和經濟下行壓力,存在著用地融資難度加大、運營成本上升較快、發展方式比較粗放等諸多困難。此前記者採訪的多個農産品加工企業都表示,很期待有含金量和實質性突破的政策出臺。
補短板離不開政策的更精準支援。在農業部等部委推動下,日前農産品加工業的扶持政策取得實質性突破。在財稅方面,落實增值稅抵扣政策和所得稅優惠政策,將農民合作社興辦加工流通列入農業擔保體系支援範圍;在金融方面,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為農産品生産、收購、加工、流通和倉儲等各環節提供多元化服務;在用地用電政策方面,城鄉建設用地要重點支援農産品初加工和加工園區建設,農産品初加工用電執行農業生産用電政策等。
“蛋糕”要做大更要分好
農業專家表示,做大農産品加工業的“蛋糕”面臨難得的機遇。一方面,城鎮居民消費需求快速升級,為加工業發展提供了動力。過去,每家每戶都有七八口人,80%以上自己在家做飯。現在城鎮居民家庭規模顯著變小,工作生活節奏加快,對方便快捷的加工食品需求劇增;另一方面,工業化快速發展,為加工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條件。比如,包子、花卷、餃子等,以往只能手工製作,規模小、成本高,現在隨著機械裝備水準的提高,這些食品都已實現了工廠化生産,既保持了傳統風味,效率也大大提升。
發展的機遇也對農産品加工業提出了更高要求。過去,我國農産品加工業發展很快,年均增長率長期超過兩位數,但這種快速擴張依靠的是資源要素大量投入,能耗高、效率低、環境污染嚴重。“我們今後不能再走這種粗放式發展的老路,要在注重速度目標的同時更加強調品質目標。”韓長賦説,農産品加工業要實現轉型升級:一是産業體系轉型升級,發揮加工業接“一”連“三”的作用,構建種養加銷一體的全産業鏈。二是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轉型升級,實現“應加工、盡加工”、“宜精深、全精深”。
“蛋糕”做大了,還要分好。農産品加工業的發展關鍵靠主體,要大力推進利益聯結機制創新,發展的受益者除了“老闆”,更要有“老鄉”。要推動産業向中高端邁進,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更關鍵的是,農民與加工主體關係轉型升級,讓加工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主産區、留給農民,將原來農民與企業間的買斷和訂單關係轉變成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和社會化服務的關係,打造産業利益共同體。
“發展農産品加工業不能富了老闆,虧了老鄉。”韓長賦認為,“如果説,過去聯産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和外出務工是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三大機遇。那麼,農産品加工業是新時期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又一次重大機遇。抓住了,就能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發展,實現第二次飛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喬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