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即化鮮香無比 膠州漁民傳統技藝腌制“臭”魚

2016-06-01 14:20:22 來源:大眾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每年5月,是春鲅魚大量上市的季節,48歲的膠州九龍街道辦後海莊村漁民宋勝清開始大量備貨,用傳統技藝腌制一年多的“臭”鲅魚,雖然每斤賣出四五十元的高價,但卻深受眾多市民的喜愛。眼下,會腌制臭鲅魚的人越來越少,擔心這門技藝失傳,他希望能儘快能列入當地非遺。

包裝好的“臭”鲅魚。大眾網記者高玉清攝

宋勝清收回的新鮮鲅魚。大眾網記者高玉清攝

宋勝清説,腌制時每擺放滿一層,均勻的撒上一層細鹽,直到持續發酵一年半,正宗的湯腌鲅魚才算製作完成。

準備腌制。大眾網記者高玉清攝

  大眾網青島6月1日訊(記者 高玉清)每年5月,是春鲅魚大量上市的季節,48歲的膠州九龍街道辦後海莊村漁民宋勝清開始大量備貨,用傳統技藝腌制一年多的“臭”鲅魚,雖然每斤賣出四五十元的高價,但卻深受眾多市民的喜愛。眼下,會腌制臭鲅魚的人越來越少,擔心這門技藝失傳,他希望能儘快能列入當地非遺。
  “這項腌制鲅魚技藝有上百年曆史,我琢磨好幾年才研究成功。”宋勝清説,以前漁民出海用的是帆船,每次出海捕魚都要一兩個月才能回來,為了讓捕撈上來的鲅魚保持新鮮不變質,只能將鮮鲅魚用鹽來腌制。有一次,漁民在外出捕魚遇到了大風,在海上漂泊了一年多才靠岸,回來後一船新鮮鲅魚卻變成了“臭”魚,因家境貧困無其他可食之物,他們便撈出“臭”魚和野菜蒸著吃,沒想到魚肉入口即化,香鮮無比,從那以後便開始流傳下來。1996年,宋勝清跟老一輩人開始學習這門技藝,在經過三四年的潛心研究後,讓他琢磨出一套腌制臭鲅魚的方法。
  宋勝清説,在選材上,必須挑選剛從海上打上來的新鮮鲅魚,個頭不宜太大或太小,要在2—3斤左右最佳,個頭太大的話不易腌透,太小的話則容易碎。鮮鲅魚上岸後,首先要將鲅魚洗凈,等表面的水分晾幹後,按順序擺放在大缸內,每擺放滿一層,均勻的撒上一層細鹽,直到持續發酵一年半,正宗的湯腌鲅魚才算製作完成。
  “製作臭鲅魚最關鍵的就是缸裏的‘老湯’,年份越久味道越鮮,我家的這些滷水已經傳了20年,這也是口味一直保持不變的原因。”宋勝清介紹説,臭鲅魚之所以整個製作過程要長達一年半,因為時間短的話,鲅魚發酵不徹底,即使具備了獨特的口味,但肉質不夠細膩,鮮美度也達不到,時間太長的話,鲅魚的魚肉太過結實,達不到入口即化的效果。
  前些年,宋勝清在製作湯腌鲅魚時,由於經驗不足,有時候不是鹽加少了,就是沒有及時添加老湯,導致發酵出來的鲅魚都碎得不成樣,真的成了一缸臭魚,沒辦法只能全部倒掉,幾年下來至少浪費掉四五千斤的鲅魚。宋勝清説,由於腌制臭鲅魚又臟又累,很多年輕人不願意賣力氣幹活,寧願外出打工,也不願意去學習、從事這門行業。如今,當地會這門技藝的老人非常少,他擔心再過二三十年,這門老手藝會再度失傳,他希望這門傳統技藝能被當地列入非遺保護起來傳承下去。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