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山東省以新主體、新服務為驅動,著力提高農業生産能力和農産品效益,加快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
新年伊始,濟寧市兗州區2016年農機購置補貼工作正式啟動,新兗鎮喜耕田農機合作社遞交申請,要購買5台大馬力拖拉機。合作社理事長陳繼軍説,這5台140馬力拖拉機,主要用於合作社的深松機和深耕機作業。
添置新機械,合作社看重的是新收益。喜耕田合作社今年把重點放到了保護性耕作上,初步估計,這5台新機械能直接帶動作物畝均增收5%以上。動力要升級,作物品種也要調整優化,合作社流轉的3000多畝土地裏,濟南17、新麥26等高效優質品種長勢正喜人。陳繼軍説,這些小麥畝産達到1300斤以上沒問題,而且價格比一般的小麥每斤高1到2毛錢,一畝地就能增收200多塊錢。
陳繼軍不斷創新的底氣來自適度規模經營。數據顯示,目前山東省擁有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全國最多,全省40%以上的土地實現規模化經營。
和新主體相伴相生,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也在逐步改變傳統農業生産方式。德州齊河的美東農業科技公司建起900多個高標準蔬菜大棚,將它們租給農戶,自己專職當起“技術保姆”,全程指導農戶標準化生産。當地種植大戶王蘭中就是受益者之一。他説,公司的技術員給他提供了壟上栽培新技術,原先種在溝裏的蔬菜如今種在壟上,這樣栽上苗後能節水50%,農藥也能節約60%。
新的種植模式讓王蘭中的蔬菜貼上“綠色”標簽,價格高了三成。通過服務帶動,農業科技公司的農資銷量也漲了六成。如今,這家農業科技公司的服務範圍已經能夠覆蓋周邊幾個鄉鎮,面積達到了四萬兩千畝,佔到了全縣蔬菜種植面積的六分之一。
目前在山東,像這樣的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已有20多萬個,覆蓋種植、畜牧、養殖等各個領域,隨著這些社會化服務組織服務水準的不斷進步,農産品正在逐步由過去的追求數量增長轉變為品質優化、效益提升。
專家介紹,山東糧食生産已經實現了十三連豐,好成績同時也是新門檻,大部分土地産量難以持續提升,普通糧食品種銷售難、價格低、效益差,嚴重制約了農民增收和農業農村發展。要跨越這道門檻,就必須有新的增長點,而這些新的增長點就來自農民組織起來闖市場,來自下大力氣推廣新技術、新品種,來自和市場接軌、腳踏實地送到田間地頭的貼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