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柏林訊(記者王志遠)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五賢人”委員會)日前向德國總理默克爾提交的2016年至2017年度經濟評估報告預計,今年德國經濟將增長1.9%,高於此前政府預測的1.8%;明年增長放緩至1.3%,主要是由於明年工作日減少産生的日曆效應。
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主席克裏斯多夫·施密特表示,歐元區國家應抓緊經濟復蘇的時機推行結構性改革。過去幾年德國經濟形勢良好,但聯邦政府未能充分利用這一機會展開市場導向型改革。因此,委員會建議德國政府著手以下改革:一是實行高效稅收政策改革,而不是提高財政支出;二是法定退休年齡應與未來的人口壽命預期掛鉤,並加強企業和私人養老保險;三是採取靈活的就業市場政策,而非大力監管;四是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政策可提高公平性,並增加收入和財産的流動性。
報告最後一個章節專門對中國經濟和中國在德投資作了分析。2015年,中國在德直接投資額約為20億歐元,但僅佔外國在德凈投資總量的4.7%。相比其他國家還有很大差距,來自瑞士的投資佔14.4%,來自美國的投資佔28.1%,來自歐盟國家的投資佔60.8%。
此外,2010年至今年三季度,中國在德公司並購數量由5家上升至41家。今年以來,中國企業在德並購交易額增長迅速,目前的3起大筆並購交易額高於過去5年的並購交易總額。
報告指出,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德國重視資本市場的開放性。但是,對企業並購實行普遍性許可審查是不符合歐盟法律的。審查應僅限于確保公共秩序和安全,純粹經濟利益考慮或為實現經濟政策目標不屬於此範圍之內。美國的審查和標準規定模糊,幾乎可以任意擴大適用範圍,這與歐盟法律格格不入,且會限制資本自由流動。
委員會中的大部分專家認為,對中國投資者通過並購德國企業獲得關鍵技術的擔憂是過分的。一方面,違反智慧財産權法的行為會受到世貿組織《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産權協定》制裁,運用法律手段預防風險比限制資本自由流動對經濟的干預性小很多。
另一方面,技術轉移為德國企業提供了新機遇。中國投資者提升技術水準,將成為德國經濟更具吸引力的貿易夥伴。即使中國企業趕超德國技術,也並不絕對是壞事,反而可以給技術領先的德國企業以刺激,使之不能高枕無憂。目前,許多人對中國的直接投資會造成技術轉移而表示擔憂。但是,不管有沒有技術轉移,具有能夠對科技進步作出迅速調整的能力,才能形成技術領先優勢。
因此,委員會建議德國應該對中國投資者保持開放姿態。聯邦政府應該致力於保證開放的市場準入,因為這將更有利於改善國際分工。
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由德國總統任命的5名經濟專家組成,也被稱為“五賢人”委員會。該委員會每年11月份發佈有關德國經濟發展形勢的報告,被認為是德國最具權威性的經濟預測報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