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淩晨,中國自主研製的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在酒泉順利發射升空,這顆量子衛星,被正式命名為"墨子"。據悉,這顆量子衛星的壽命為兩年時間,將完成四大任務: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廣域量子通信網路實驗,星地量子糾纏分發實驗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圖為中國量子通信衛星解析。
環球網軍事報道:8月16日淩晨,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升空,中國將得以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但圍繞著量子通信的爭議並沒有中斷,網上隨即出現了一些質疑量子通信的説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副研究員袁嵐峰17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量子通信正是在質疑中發展壯大的,但技術性質疑不能阻止發展量子通信的戰略方向。
量子不可複製的特性,是量子通信安全性的根本來源。竊聽者如果想攔截量子信號,就要對其進行測量,而這將破壞攜帶密鑰資訊的量子態,從而被發現。因此理論上,這種不可竊聽不可複製的資訊傳輸方式,可以保證資訊傳輸的絕對安全,這是唯一一種從物理上保證資訊安全的方式,和過去以計算複雜性為基礎的傳統密碼通信相比要高明得多。
但有人質疑,“看似無懈可擊的量子通信方式,實際上是以犧牲資訊穩定性為代價的”。因為一旦存在敵方任何形式的入侵行為,不管是竊聽、複製還是干擾,穩定的量子通信都將無法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説,量子通信可以説是只要有敵方存在就辦不了事,而這樣的系統,最終也只能淪為擺設。”
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