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德國城市排水系統:地上地下結合 排水儲水結合

2016-07-31 15:15:26 來源:西部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在德國,我曾經歷過幾次大的降雨,卻並沒有看到出現內澇的現象。德國在對雨水徑流明渠、明溝改造時,模擬蜿蜒曲折的天然河道,還起到了改善城市景觀的作用。個特點是排水和儲水相結合:德國在雨水排水系統的建設過程中並不是一味地加大管道,而是採用排儲結合的策略,在鋪設排水管道的同時,增加儲水池建設。

  在德國,我曾經歷過幾次大的降雨,卻並沒有看到出現內澇的現象。究其原因,這和德國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未雨綢繆,十分重視排水系統有關。根據個人觀察和查閱資料,德國城市的排水系統有兩個顯著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地上和地下相結合。早先,德國的城市排水系統是以明渠、明溝和洼地為主,夏天常常臭氣熏天,導致傳染疾病流行。僅1851年至1867年,柏林就有18000多人死於霍亂。自1871年柏林成為帝國首都後,政府開始建造地下排水系統,至1878年柏林已建成長達744公里的排水網管,具有排泄一天一夜大暴雨的能力。1902年,柏林遇到一場百年不遇的大雨,結果水漫柏林,從而暴露出排水系統最初設計的問題:一是雨污合流,雨水和污水一起排入河流污染自然水域;二是不少污泥、雜物堵塞管道影響排水功能。針對這種情況,柏林市政府開始大規模改造全市排水系統,將污水和雨水分開排放,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排水系統。現在,德國每年用於大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的預算高達上億歐元,維護費用保持在每公里5000歐元左右。據2010年統計數據顯示,德國已建成公共排水管道達54萬公里,大約可繞地球13圈半,其中專門的雨水排水管道長6.6萬公里。

  德國在重視地下排水系統建設的同時,與地上相結合,強制性地進行透水路面設計和建設。1973年,德國交通部制訂了《路面結構內部排水系統設計指南》。在德國,不同區域會鋪就不同的透水路面:像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車道等受壓不大的地方,採用透水磚,磚與磚之間用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自行車存放地和停車場的地面選擇有孔的混凝土磚;在居民區、公園和街頭廣場則選用實心磚鋪路,磚與磚之間要留出空隙。使用率高的步行道可用細碎石或小鵝卵石鋪路。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德國大城市80%的路面可以透水。透水路面的建設,一方面有助於解決城市積水問題,另一方面還可以平衡城市生態系統。例如,雨水滲入地下,可補充地下水源。此外,透水地面的孔隙多,增大了地表面積,對粉塵有較強的吸附力,既減少了揚塵,又降低了噪音。另外,德國在對雨水徑流明渠、明溝改造時,模擬蜿蜒曲折的天然河道,還起到了改善城市景觀的作用。

  第二個特點是排水和儲水相結合:德國在雨水排水系統的建設過程中並不是一味地加大管道,而是採用排儲結合的策略,在鋪設排水管道的同時,增加儲水池建設。目前,柏林建有115個總容量達上百萬立方米的地下水庫。如果暴雨達到排水系統超載標記,雨水便通過疏導渠進入地下水庫,待排水系統恢復正常時,再將地下水庫的雨水引入地下排水系統,避免出現排水不暢形成的城市內澇問題。所以,在柏林很少看到雨後積水成片的現象。此外,地下水庫還可以起到過濾雜物、凈化水質的作用。

  從20世紀60年代起,德國還致力於開發各種雨水滲透裝置。新建工業、商業及居民小區均要設計雨水利用裝置。

  近年來,德國又開始大力推廣“洼地—滲渠系統”,達到了明顯的儲水效果。該系統的主要特點是,在洼地地表泥土下增設沙石填充層,而後在沙石填充層埋設帶有孔洞的排水管道與滲渠相連,形成一個分散雨水處理系統。這樣就通過滲渠把低窪草地滲透過濾的雨水儲存起來,進一步減輕了排水管道的負擔。

  本報記者 田園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