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某部為第1集團軍某師油罐車加油。 余慧繁攝
本報訊 葉何偉、特約記者李勇報道:“鎖定航向!搶灘登陸!”7月上旬,東南某海域,第1集團軍某師官兵駕馭某型兩棲突擊車蹈海攻堅,一輛輛戰車逐濤起伏發起衝擊。訓練剛一結束,梯隊頭車駕駛員、四級軍士長王磊就駕馭戰車來了個急轉彎,直奔就近的海軍某野戰加油站補給油料。“仗在一起打,油在一起供,陸軍戰車喝上‘海軍油’如今已成常態。”王磊告訴記者。
過去該師與海軍一起聯合訓練不少,可油料保障各管各,眼看著海軍油庫近在咫尺卻不能前往加油,而是捨近求遠從200多公里外的自家營區運油保障。由於天氣等原因,長途機動運油受到不少限制,影響了快速保障效能。
“聯合訓練越來越頻繁,聯合保障必須跟進融合。”該師針對改革後聯戰聯訓常態化的需求,攜手海軍部隊進行聯合保障探索。他們著眼作戰任務特點,建立陸海軍聯合保障常態協調機構,共同圍繞聯合保障難題展開攻關;互派軍需、油料、彈藥等保障專業幹部交叉代職,使陸海軍熟悉彼此裝備特點,掌握保障需求,科學制訂聯合保障方案;每逢聯合訓練展開,他們還建立臨時協調中心,積極應對處置突發情況,避免保障出現“打亂仗”現象。
“戰車現在喝上了海軍的油,官兵也可在聯合演練中吃上海軍的飯,聯合行動分灶做飯成為歷史。”話音剛落,只見王磊鑽進車艙,拿出一張聯合訓練期間伙食保障清單,海軍艦艇為上艦訓練的陸軍官兵提供魚香肉絲、宮保雞丁等營養套餐,官兵上艦訓練只需攜帶少量軍用食品和飲用水,行軍背囊中現在可以多帶彈藥等物資,聯合訓練的時間比以往更長了。
記者穿梭多個聯合訓練點採訪了解到,同在海上“戰”,同吃“一鍋飯”,同輸“一桶油”,如今已成為陸海軍官兵聯合訓練時的常態。在現場督導訓練的該師師長顧中告訴記者,這些新變化得益於雙方聯訓聯保的不斷深化。過去聯合訓練上下艦、編波訓練等基礎課目練得多,現在有了聯合保障作基礎,少了各自分頭保障的“罈罈罐罐”,航渡中對空抗擊、搶灘登陸等險難課目成為聯合訓練“主打菜”。
銳觀察
讓“聯合飯”更家常
■高志文
當前,隨著我軍改革的深入推進,聯戰聯訓聯保體制機制不斷完善,聯合探索也在大膽試水、紮實突破。這則“聯合新聞”,正是這一時代大潮在演兵場上激起的“浪花”。
欲知聯合,先説分立。回顧軍種産生演變的歷史,陸軍、海軍各成軍種,主要是按照作戰活動在物理空間的分工而建立;後來空中力量産生後,逐漸從陸軍臂彎中脫離,壯大成軍、獨步空天,原理也是如此。軍兵種按照物理空間和作戰專業分工的方向發展,這是大工業時期社會生産實現精細化、專業化特點,在軍事領域的體現:把專業的仗交給專職的軍種去打、把專業的事交給內行的軍人去做,以專強戰、以專促戰、以專勝戰。資訊化戰爭,既需要把“軍種刀尖”越磨越尖,也需要把各種“刀尖”集束在一起形成“聯合刀尖”,實現作戰能力倍增。這種在軍種高度專業化基礎上,依託資訊平臺“掐尖運用”“融合倍增”專業能力的“強強之聯”,已成為追求戰鬥力最大化的必然選擇,這是聯合作戰應運而生的現實邏輯。
順應時代大勢推進聯合作戰,既需要從頂層設計、編制配套等方面“上端發力”,也離不開一戰一訓、一兵一崗的“末端落實”。聯合不是飄在雲端的“高大上”理論話題,也不是單純的“高精尖”技術問題,而是現代戰爭的“常態標配”。基層官兵不能坐等“上面聯”、等著“被聯合”,而要從自我聯起、從身邊聯起,讓“聯合飯”變成“家常飯”,讓聯合變成“肌肉記憶”和“思維習慣”,才能把“大勢所趨”變為“現實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