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呼籲:放開大型及以上城市的人口限制

2016-05-31 11:05:41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2015年可持續競爭力指數十強:香港、上海、北京、深圳、澳門、廣州、杭州、蘇州、南京和青島。2015年宜商城市競爭力十強:香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重慶、武漢、成都、杭州,基本上為全國性和區域性中心城市。

  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30日訊 放開大型及以上城市的人口限制,將限制大城市的人口規模方針調整為限定城市中心區人口規模的方針,中心區人口超出最優規模應配合市場決定的規律,建立多個中心和次中心。5月3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與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在北京共同發佈《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6:新引擎: 多中心群網化城市體系》。報告提出上述觀點。

  報告指出,中國城市競爭力格局呈現出分化趨勢,人口流向成為新風向標;城市間競爭力面臨深度分化。與此同時,城市間差距呈現固化現象;城市競爭力最強的城市,城市病也日趨嚴重;東北大城市的競爭力下降是東北地區衰退的重要原因。

  報告研究發現:目前中國城市體系抑制著動能釋放,而順應發展規律,重構適宜的中國城市新體系,將會釋放巨大的新紅利,迸發強勁的新動能。報告建議: 應確立“經濟競爭力強、社會凝聚力強、環境永續力強”三個目標價值,形成“集群化、啞鈴型、多中心、網路化”四項目標任務,採取重點發展城市群體系、放開對大城市的限制、差異化發展小城鎮、多尺度的多中心、促進城市空間和功能體系的網路化等五項路徑戰略,推進建立一個經濟競爭力、社會凝聚力和環境永續力強的多中心群網路化城市體系。

  報告對2015年中國兩岸四地294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和289個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進行了實證研究。

  2015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十強:深圳、香港、上海、廣州、台北、天津、北京、蘇州、澳門和無錫。與2015年相比,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城市名單沒有顯著變化,只有廣州超越台北躋身第4位,北京超越蘇州躋身第7位。從十強城市的區域分佈來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港澳臺地區,中西部地區無一城市進入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從綜合增量競爭力指數來看,重慶、成都、武漢分列第5位、第8位和第9位,廣大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後發優勢比較明顯。天津的綜合增量競爭力指數最高,而澳門的綜合效率競爭力指數優勢明顯。

  2015年可持續競爭力指數十強:香港、上海、北京、深圳、澳門、廣州、杭州、蘇州、南京和青島。與2015年相比,青島取代廈門進入可持續競爭力十強城市之列,深圳延續了近年來的良好勢頭,超越澳門躋身可持續競爭力十強城市第4位。雖然香港的綜合經濟競爭力被深圳趕超,但是相對於內地城市而言,香港的可持續競爭力優勢仍然十分明顯。在可持續競爭力的六大分項裏,香港的和諧城市、生態城市和全域城市三大指標均位居榜首。

  2015年宜居城市競爭力十強:珠海、廈門、舟山、香港、海口、深圳、三亞、溫州、蘇州和無錫。其中,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分別佔據4席和3席,環渤海地區無一城市入選,海南省的海口和三亞雙雙位列中國宜居城市十強。從近三年來全國宜居城市十強分佈來看,珠海一直佔據榜首位置,廈門和舟山首次進入宜居城市三甲,溫州成為宜居城市十強中進步最快的城市。宜居城市競爭力五個指標維度中,由房價收入比、居民消費購物場所數以及每人平均住房面積綜合反映的城市居住環境的得分最低。

  2015年宜商城市競爭力十強:香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重慶、武漢、成都、杭州,基本上為全國性和區域性中心城市。其中,香港、北京、上海仍牢牢佔據中國宜商城市競爭力三甲位置,重慶從2015年的第9位躍升至今年的第7位,而杭州則取代南京躋身於宜商競爭力十強城市。受經濟新常態的影響,無論是宜商城市競爭力的得分均值還是中位數都持續走低,降幅分別進一步擴大至22.34%和24.08%。

  2015年知識城市競爭力十強: 北京、深圳、上海、南京、廣州、天津、杭州、蘇州、武漢、大連。其中北京已經連續三年蟬聯第一,深圳超越上海成為最大看點,南京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科技實力穩居前五位。知識城市間“馬太效應”凸顯,排名前十的城市科研經費支出佔總支出的37.88%,前20強城市佔比高達49.94%。專利指數的61.25%集中在前10強城市,高科技進出口總額的80%都集中在前10強城市。

  2015年和諧城市競爭力十強:深圳、北京、武漢、上海、廈門、寧波、蘇州、青島、大連、威海。中國和諧城市競爭力綜合得分從2013年的2.52上升到2016年的3.90,全國城市整體水準有所提高。除了沿海少數發達城市外,基本上處於中等偏下的水準,並且城市之間分化嚴重,城市級別越高的城市和諧度越好。東、中、西三大地帶差距顯著,東北地區下滑嚴重。

  2015年生態城市競爭力十強:香港、鄂爾多斯、黃山、十堰、澳門、南寧、大連、北海、麗水和宜昌。中國城市的生態競爭力整體下滑明顯,排名後10位城市的得分均值降幅高達2/3左右。低於0.5水準的城市數量則達到197個,“兩頭少、中間多”的分佈格局進一步強化。東南地區和西南地區城市整體生態競爭力水準最好,環渤海地區和西北地區整體表現較差。

  2015年文化城市競爭力十強:香港、北京、澳門、蘇州、重慶、廣州、杭州、武漢、成都。文化城市建設兩極分化較嚴重,少數城市聚集著大量的文化資源。從各省佔百強城市數量看,浙江、江蘇、廣東、山西、河北、山東數量最多,其中浙江省11個樣本城市全部入選文化城市百強。區域的排名依次為港澳、東南、環渤海、東北、西北、中部、西南地區。

  2015年全域城市競爭力十強:香港、澳門、深圳、北京、東莞、上海、蘇州、廣州、杭州、南京。近年來,中國城市全域城市建設一直在穩步推進。在城鄉一體的全域城市建設方面,總體得分呈現出東、中、西和南北梯度分佈態勢,區域間分化嚴重。全域城市建設在城市間呈現極度的不平衡性,與經濟發展呈現高度的關聯性。短期內區域城市競爭力得分的金字塔形、層次性、梯度性分佈特徵難以改變,但區域內城市間差距趨向收斂。

  2015年資訊城市競爭力十強:廣州、上海、深圳、香港、北京、杭州、寧波、東莞、廈門、南京。資訊城市競爭力依舊呈現出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態勢,資訊化水準較高的城市集中在東南沿海城市,中部、東北、西南、西北幾個區域相對落後。資訊競爭力指數低於0.6的城市高達80%,資訊化水準較高的城市帶動了整體平均值的增加,從而拉高了總體平均分。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