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今日要聞 > 正文

大學生消費調查:月均兩千算中等 與年級成正比

稿源時間:2016-10-21 08:40:41  文章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zhanghonghong
【摘要】大學生消費調查:月均兩千算中等 與年級成正比---記者走訪我省多所高校,調查發現,新生入學花銷情況因人而異,消費心態偏理性。”  採訪時,不少新生向記者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大學生消費應該量入為出,反對條件不太好的同學攀比,也不贊成條件好的學生鋪張浪費。

  各大院校新生已經正式步入大學生活。為迎接新學期,日前,不少新生利用父母親朋給的“升學紅包”置辦了各種“行頭”,如手機、電腦、衣服等等。這些“行頭”究竟花費多少?大家又是以怎樣的心態看待這一花銷?

  記者走訪我省多所高校,調查發現,新生入學花銷情況因人而異,消費心態偏理性。

  “開學前買手機花了1200元,沒買電腦,衣服基本沒買,開學以後零零碎碎花了差不多一千元了。”9月27日,就讀于山東大學口腔醫學院的學生曉娟告訴記者,“同學消費情況因人而異,有家庭條件困難的,但也有條件好的同學,手機、筆記型電腦、高檔手錶配備齊全,情況差別挺大的。總體消費水準應該會比我高一些。”

  同樣在濟南上學的新生孟祥臻告訴記者,他把父母給的錢當生活費,而用自己假期賺的錢買了一部iPhone 6s手機。“父母經過‘精密計算’,規定每月給我2000元生活費,剩下的開銷都是自己辦輔導班掙的。上大學前,我和同學一起輔導初升高的學生,賺了一筆錢。”孟祥臻言語間充滿著自豪感,他坦言自己對科技産品比較感興趣,尤其是蘋果産品。他給記者算了筆賬,如果買個1999元的小米手機,一年之後只能賣六七百元,而如果買個5000元左右的iPhone 6s,等到下一款出來時還能賣3500元。在一年換一部手機的情況下,成本是差不多的,體驗卻差很多。“當然,是否買高價手機也要視自己的經濟、需求情況而定。”

  採訪時,不少新生向記者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大學生消費應該量入為出,反對條件不太好的同學攀比,也不贊成條件好的學生鋪張浪費。“沒手機真的好麻煩,衣服鞋子肯定是必需品,現在學習也很需要電腦。關鍵看自己的家庭條件,適度消費。”就讀于山東科技大學的小軍説,“我的行李箱是姐姐買的,手機是姐夫送的,其他東西是媽媽給錢買的。東西都不貴,很實用。”

  新生消費普遍偏“理性”,那麼,老生情況如何呢?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隨著年級的升高,大學生的消費水準也逐步提高。

  “我現在每月大概花2000元,在同學中算是中等水準吧。”在省城讀書的大四學生楊坤感嘆,“大二之後,獎學金、兼職外快等使手裏的錢變多了,朋友交往也越來越多,自己也越來越會玩了,報班考證的也多了,所以大學生的消費與年級基本‘成正比’。尤其現在到了畢業季,同學們找工作和參加考試的花費也會增多。”

  記者在走訪時發現,各校園裏有不少網購送貨點。有的學生宿舍樓前,有好幾家快遞公司的送貨點,大大小小的包裝盒擺了一地。清華大學今年發佈的《中國青年財商認知與行為調查報告》顯示,56.7%的大學生每月消費1000~3000元,28.2%的大學生每月消費3000~5000元。而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年消費支出為21392元,每月平均1782元。兩相比較,大學生的平均消費水準已經不低。而近段時間以來,有些大學生身陷“校園貸”悲劇,也引發社會關注。

  “中國大學生經濟不獨立,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父母,而且數額較固定,所以大學生消費時大多還是謹慎的,力求物有所值。”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心理學教授孫清平説,“但是,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追求新潮、時尚是其消費行為的一個突出特點。而且,社會上的攀比之風、虛榮之風對大學生也有實實在在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確實存在攀比消費、過度消費的問題。”談到如何應對這種情況,孫清平表示,“需要全社會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引導大學生樹立自立自強的價值觀,合理消費、健康消費,家長和學校也要對學生加強理性消費的教育引導。”

歡迎廣大網民為中國網山東提供新聞線索,積極投稿。中國網山東熱線電話:【0531-88556593】 投稿郵箱:zgwsdchina@126.com 中國網山東微網志: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眾號 :sdpdchina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