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開學典禮 校長張榮講話
9月21日,山東大學舉行新生開學典禮。校長張榮發表講話,稱山大是一所有故事的大學、有實力的大學、有擔當的大學。並寄語新生:自主學習塑造未來。講話全文如下:
自主學習,塑造未來
——在2016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2016年9月21日 濟南)
張 榮
尊敬的寧光院士,王文興院士,錢逸泰院士,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
大家下午好!
今天是一個非常值得慶賀和紀念的日子。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學校,對2016級全體新同學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從今天開始,你們擁有了一個共同的身份——山大人,祝賀你們成為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
你們的到來,為山東大學這所百年老校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動力、增添了新的魅力!
從同學們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你們對大學生活的美好期待和無限憧憬。基礎醫學院的孫安祺同學,你的山大日記寫得飽含深情、富有文采,特別是結尾一句“相約山大,丹楓樹旁,橘香路下”讓人浮想聯翩。“誰唸白衣一身輕,情深屢屢幾多重”,相信你“八年的相守,必會得到一生情留”。哲社學院的羅青陽同學,在遭遇軍訓開營儀式上作為代表發言的“小確幸”之後,請別忘了在接下來的這幾年時光裏去慢慢尋找《蘇菲的世界》中三個問題的答案。歷史學院的張海穎同學説,“在未來的四年裏,一定會竭盡所能去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成為一個有思想力、有行動力、有判斷力的山大人”。這種勇氣和決心,讓我們倍受鼓舞。
大學是人生中最為關鍵的旅程。因為有著共同的追求與夢想,我們在這裡相遇。感謝你們選擇山大、加入山大,希望你們儘快融入山大、永遠熱愛山大!前不久,我讀到一篇《跟著爸爸回山大》的文章,作者是我們91級馮永君校友的女兒,一名11歲的小學五年級學生。敘述的是她跟著闊別母校18年的父親回到山大的場景,其中寫到:“爸爸説,這是一所有著115年曆史的偉大學校,是他心中永遠的驕傲。……看著爸爸三步一回頭的留戀與不捨,我仿佛看到了他當年畢業離開學校時的樣子。”同學們,這就是山大人對山大的感情,這就是山大在山大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這裡,我還要告訴同學們:
這是一所有故事的大學。她的主體是1901年創辦的山東大學堂,是繼京師大學堂之後近代中國的第二所國立大學,也是中國第一所按章程辦學的大學,被譽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學。從大清皇帝的硃筆禦批,到狀元校長的書法獎品;從“酒中八仙”的豪情萬丈,到“八馬同槽”的名震山海;從臧克家數學考零分被聞一多破格錄取,到老校長華崗創辦《文史哲》被陳毅元帥讚為“開風氣之先”;從哥德巴赫猜想的驚世突破,到成功舉辦有“史學奧林匹克”之稱的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115年來,這所大學的精彩故事膾炙人口、源遠流長。
這是一所有實力的大學。學校目前有15個學科的學術影響力和貢獻能力進入到ESI世界排名前1%,名列國內高校第八位。在英國公佈的最近一次《QS全球畢業生就業力排名》中,山大排在全球第175位,列中國大陸高校第8名。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News)2016年全球最佳大學排名中,山大列全球第272位、中國高校第11名。在今年5月荷蘭萊頓大學發佈的2016年CWTS世界大學排行榜上,山大排在中國大陸高校的第9位。
這是一所有擔當的大學。建校伊始,山大就在辦學章程中宣示:“公家設立學堂,是為天下儲人才,非為諸生謀進取;諸生來堂肄業,是為國家圖富強,非為一己利身家。”這種博大的胸襟和氣魄,已化為一種文化基因和精神源泉,流淌在一代又一代山大人的血脈裏,激勵著我們擔承使命、果敢前行。從共和國元帥到抗戰英雄,從黨和國家領導人到身殘志堅的基層檢察官,山大學子不忘初心,奮發有為,奉獻國家,服務人民,為中華民族的進步與中國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總之,這是一所有著豐富內涵的大學。她的博大、厚重、深邃,有待於你們在今後的日子裏慢慢地用心品味。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今天開始,同學們將在這裡開啟新的人生旅程,步入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我想,你們現在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靜下心來深入地思考一下:自己來山大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核心任務是什麼?如何才能更有意義地度過在山大的幾年時光?看上去,這好像是一連問了幾個問題,但實際上,這幾個問題都是圍繞一個關鍵詞展開的,這個關鍵詞就是“學習”。“學習”是你們在這裡的第一要務,是同學們托起夢想、成就人生的“奠基石”。下面,就讓我們圍繞“學習”這個話題,談一談我的一些理解和認識:
首先,讓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説大學階段最重要的是學習。在中學,同學們很多情況下可能都是圍繞高考這個指揮棒,在老師的教學安排下去被動地學習相關知識,儘管很苦很累,但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在千軍萬馬中過獨木橋,最終在高考廝殺中“一決高下”。但是到了大學,學習的環境、方式、氛圍都將發生巨大變化。在這裡,你們每一個人都是相對獨立自主的個體,學習的自主權很大,需要自己主動地去把握和設計。就像英國哲人懷特海所説的:“在中學階段,學生伏案學習;在大學裏,他應該站起來,四面觀望。”大學的學習不但有著不同以往的要求和方式,更重要的是具有不同的人生意義。我想,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來認識大學學習的意義:
一是要看到學習關係成長方向。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同學們現在正處於人生的關鍵期,未來這幾年把握得如何,將直接影響到你們人生的總體走向。大學是一個尋找自我、發現自我、完善自我的地方。一所大學的理想,與其説是知識,不如説是力量——把一個孩子的知識轉變為成人的力量。在大學階段,分數和文憑並非我們學習的終極目的。在這裡,我們要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要考慮:自己今後應該走向何方?最終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沒有這樣的思考,你就可能會在整個大學期間渾渾噩噩,虛度青春。
二是要看到學習承載社會使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我們研究學問,非只為增加一點個人的幸福,目的總是要改造社會”。當我們走進中心校區的南大門,碩大的校規石仿佛在無聲地提示著每一位山大人,要有“為天下”、“為國家”的責任意識,要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使命擔當,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正如愛因斯坦所告誡我們的,“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三是要看到學習創造人生樂趣。記得朱光潛先生曾經説過,“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他專門解釋説,所謂“生活”,就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善學、樂學,在學習中“自得其樂”。
其次,讓我們來梳理一下大學到底應該學習什麼。大學階段學習意義的多個維度,決定了我們學習目標的多元化。歸納起來,我們在大學階段學習的主要目標至少有三個:
一是要汲取各種知識。“一所大學就是一個群英會集的殿堂,天下各處各地的學子到這裡來,以尋求天下各種各樣的知識。”山東大學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在專業知識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我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層次教育涉及12大學科門類,擁有118個本科專業,是中國目前學科門類最齊全的大學之一。同學們可以在這裡汲取到各種各樣的知識,為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資訊化時代,知識的增長、淘汰、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同學們一方面要始終保持對知識渴求的熱情,另一方面也要堅守學習品味,堅持閱讀經典,儘量不做“刷屏族”、“低頭族”,更不要成為“葛優癱”。
二是要提升自身能力。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杜威曾經這樣告誡學習者:“如果他不能籌劃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自己尋找出路,他就學不到什麼;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確答案,百分之百正確,他還是學不到什麼。”由此看來,積累知識固然重要,但我們更應將這些知識變成經驗和見解,最終轉化為自身的某種能力,包括學習的能力、判斷的能力、溝通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創新的能力等等。這裡我要特別強調創新能力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皮亞傑明確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標在於培養有創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復前人所做的事情。”大家知道,我們正處在一個呼喚創新、倡導創新、崇尚創新的時代。命運之神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而是將更多機遇留給善於和勇於創新的人們。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我們的彭實戈院士,長期致力於隨機控制、金融數學和概率統計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原創性研究成果。他是代表學校創新能力的一張世界級名片,是值得我們山大學子認真學習的楷模。
三是要形成價值觀念。一個人為自己設定什麼樣的價值尺度,反映出他的人生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廣大青年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餘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大學教育貴在能使人形成正確的價值意識,知道權衡輕重。美國一項長達七年的研究證明,百分之八十的入校大學生希望大學經歷有助於他們解答人生目的這一精神問題,三分之二的大學生認為大學在“幫助形成個人價值觀”和“促進自我認識”中“非常重要”或者“必要”。“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對我們來説,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努力涵養剛毅、厚重、樸實、內斂的山大品格,爭取做一個有大格局的人。
最後,讓我們來探討一下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學習。其實,學習的路徑有很多,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我相信同學們也已有各自的經驗。在這裡,我只是談一下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三條,供同學們參考:
一是要注重博專結合。“博”重視的是廣度, “專”強調的是深度,兩者相加才有高度。古人云:“學貴而能專。未有不博而能專者也。”這句話説明瞭“博”與“專”之間的辯證關係——各種知識之間是相互聯繫的,掌握的知識越多,基礎就越厚重堅實,就越能觸類旁通,有所建樹。在博專結合方面,我們的傑出校友、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堪稱典範,他大學時的專業方向是德文,但他並沒有受專業所限,對學問始終孜孜以求,將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學問都納入到研究範疇,一生取得了十大代表性的學術成就。大學教育不應該只是訓練一技一能。我們應該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對人類知識文化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做到博專兼顧,博學守約,“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二是要堅持學思並重。大家知道,孔子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其中,“學”主要是吸收前人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思”既包括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還包括由疑難啟發産生新知識與新經驗。可見,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昇華。昇華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夠質疑並提出真正的問題。提問是將我們引向深度學習的起點。正如著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先生所指出的:求學問,先學“問”,只學“答”,不學“問”,非學問。從某種意義上説,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提不出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一位優秀的學習者,必定是一個優秀的提問者,他從閱讀、觀察和思考的過程中産生問題,並由此開啟創造性的心智旅程。
三是要力求知行統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學習客觀上是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必須聯繫實際,知行合一,通過理論的指導、利用知識的積累,來洞察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最終達到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目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過實踐,我們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一個人如果不注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落實在行動上,即使他“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也不能説達到了學習的最終目的。剛才發言的傑出校友代表寧光院士,就是知行統一的表率。他將個人理想與祖國和人民的需要緊密結合,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疑難病例、建立起單基因疾病診斷平臺和大規模糖尿病數據庫,將齊魯醫學“博施濟眾,廣智求真”的傳統精神在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的高尚事業中發揚光大。
同學們,以上我從學習的意義、目標、路徑三個方面跟大家交流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如果要歸結為一點,那就是我們校訓所明示的八個字——學無止境,氣有浩然。我相信,如果同學們深刻理解了這八個字的內涵,就一定能在學習中找到真正屬於你的意義、目標和路徑。有人説,每個人的世界都是一個圓,學習是半徑,半徑越大,擁有的世界就越廣闊。我祝願2016級所有同學:半徑最大,世界最廣,未來最美,人生最好!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