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考上哈佛的“男神”“女神”

2016-08-17 09:00:52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哈佛大學,對於普通中國學生而言,似乎是一個遙遠而不真實的存在。她希望,中國青年設計師能發出自己的聲音,設計師有更多被了解的機會,從而得到認可,對社會做出有力的影響。

  原標題:那些考上哈佛的“男神”“女神”

  哈佛大學,對於普通中國學生而言,似乎是一個遙遠而不真實的存在。但對於另外一群人而言,這所全球最知名的高校卻即將成為他們今年秋天將要去學習的地方。什麼樣的人才能考上哈佛?他們“開挂”的人生背後,付出了怎樣的努力?本期,記者採訪了幾位即將前往哈佛讀書的年輕人,展現他們人生的精彩。

  李柘遠

  陽光大男孩愛“折騰”

  學霸資料

  年齡:25歲

  高中:廈門外國語學校

  本科:耶魯大學經濟學系

  即將入讀:哈佛大學商學院

  故事

  90後學霸獲“小佛爺”昵稱

  1991年出生的李柘遠最近又獲得一個新昵稱——“小佛爺”,因為他既是哈佛學生又有耶魯(諧音“爺”)學歷。2013年畢業于耶魯經濟學系的他在工作兩年後,還是決定繼續讀書,並成功申請到哈佛商學院獎學金,就讀工商管理碩士(MBA),成為哈佛商學院今年入學的最年輕學生之一。

  工作期間,他也會寫點小文章,並選一些青春勵志類文章發在微網志上,以這樣的方式與90後對話。7月11日,李柘遠在微網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寫給所有80、90和00後:這七大毛病,99.9%的年輕人都會有至少一個》的文章,列舉了現在年輕人的一些通病,比如拖延症、遲到、熬夜、看不進長文章和紙質書,並統稱為“年輕人自身的大bugs”。

  “相當於把自己的傷口揭開給自己看。文章發表後,很多網友留言,覺得有同感、共鳴,希望我能分享些書單和讀書的小技巧”,李柘遠想,既然這是許多人訴求的話,可以在微網志上發起這樣的活動,於是,7月下旬李柘遠發起了“100天讀10本書”的活動,號召大家一起來完成這項並不難,卻很有意義的活動。

  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篇文章引起了挺大的影響,微網志發出後陸續70多所高校的官微及一些文化大號紛紛轉發,#100天10本書#一直名列新浪微網志讀書頻道的熱門話題榜上。

  李柘遠直言,其實最後能讀完多少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重新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愛上嚴肅閱讀。雖然是名理科生,李柘遠卻十分愛閱讀,“讀書很雜,就像我吃東西一樣,沒有忌口,既有些經典文學作品,也有些人物傳記。文學方面,比如日本川端康成、村上春樹的作品,國內的讀余華、王曉波,人物傳記的話不是文字見長,而是內容見長,讀一些成功人物的故事能知道他們的路是怎麼走的,規避一些問題和教訓,吸取經驗。”

  為此,他溫馨提醒參與活動的同學們,這10本書不能是期刊,最好不是網路文學和漫畫,最好是經過時間檢驗或獲得文學大獎的經典作品。

  放棄近百萬年薪選擇創業

  李柘遠稱自己是個“純國內黨”,從小學到高中一直在國內,高中就讀的廈門外國語學校也是所普通重點高中,而非國際高中。

  高三時,他毅然決定放棄保送國內知名大學的機會,嘗試申請美國頂尖名校。最終,李柘遠成為高中母校及所在省份第一個拿全額獎學金踏入耶魯的學生。他坦言,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初中保送廈外高中部,大學申請進入世界名校,“躲”過了中考、高考兩次大考。

  但對於外界對他的“學霸”稱呼,他卻不以為然。“怎麼定義這個學霸呢?學習努力還是學習好?如果學習努力的話我應該算。我喜歡‘折騰’,而不是安靜坐在教室裏的書獃子。”

  以優異成績從耶魯畢業的李柘遠進入了投資銀行高盛公司工作,成為一名初級分析師。但去年夏天,他毅然放棄高盛的近百萬年薪,與合夥人一起北漂創業,做了一個旅行類的小公司,李柘遠兼任合夥人與首席運營官。

  “高盛是個很高大上的平臺,但其實自己被保護得很好,只需要做好本職工作,而創業後我就從一個執行者變成了一個執行者加決策者,尋找客戶到宣傳、推廣都得親力親為”,李柘遠坦言,“創業這條路很艱險,但一輩子還是得參與一次。”

  李柘遠説,他和朋友的公司去年12月份上線後拿到投資,一直在“小火”做著,“我們要做‘小而美’,這也是種成功。”兩年哈佛學習期間,他將同時以合夥人身份負責公司在海外的業務合作。

  忙碌工作之餘,陽光大男孩李柘遠也非常喜歡運動與旅遊。但他直言,他去的不是那種大眾旅遊景點,而是一些很神奇的地方,“比如印度的貧民窟,墨西哥廢棄的金字塔,去貝加爾湖考察,外蒙古的戈壁上撿恐龍化石,一個人自由行遊遍了北海道”。

  景斯陽

  外表女神內心女神經

  學霸資料

  年齡:26歲

  高中:山西大學附屬中學

  本科: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專業

  碩士:賓夕法尼亞大學景觀設計專業

  即將入讀:哈佛大學城市設計專業研究生

  故事

  外地旅遊必逛博物館

  今年26歲的景斯陽來自山西太原,從小到大可謂“順風順水”,初中和高中都就讀于山西省最好的高中山西大學附屬中學,並且都是實驗班。她説,高考時他們每個班能有十幾個學生進入清華北大,一屆考生能有五六十個考進清華北大。

  而她從小文化課不錯,屬於各科均衡發展的那種。由於從三四歲開始在少年宮學畫畫,堅持了很多年。2009年高考時,她選擇了另一條路,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入讀建築專業。五年專業學習結束後,她申請到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生,並由建築轉到了景觀設計專業。

  景斯陽外表看起來文靜,但相處下來會發現,她很活潑外向,善聊。她自我評價,有點雙重人格,屬於典型的“外表女神內心女神經”。

  也許是因為從小學藝術,景斯陽非常愛逛博物館,到每個城市必逛當地的博物館。也愛旅行,但去的不是遊客扎堆的那種景點,而是一些小眾的特色地方,比如尋訪大師的建築作品,那些東西經常在荒涼的地方,可能要跋山涉水好幾天,過程中拍拍照片對於景斯陽來説也是一種別樣的樂趣。

  她還喜歡“混跡”各大活動,她是賓大設計學院中國校友聯盟主席、賓大沃頓中美峰會組委會成員、中國扶貧基金會雅安地震災後重建規劃建築設計師,還獲得MAD旅行基金赴日本考察訪問。

  在賓大學了兩年之後,今年8月底,景斯陽將就讀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城市設計專業的研究生。為什麼選擇了哈佛?她坦言,由於自己現在正在創業,哈佛的資源多,有想法的人也比較多,這對她的創業會有很好的幫助。

  找到中國設計師自己的聲音

  景斯陽介紹,三個多月前,她和另一個賓大的同學合夥做了一個新媒體平臺,旨在推動中美頂尖學生、學者、教授、設計師、企業家和決策者之間的創新交流並致力於拓寬知識智慧的邊界。

  為什麼起名GARLIC?“蒜是飲食中必不可少的調料,就如設計師一樣是推動社會進步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設計師在社會中的角色,無論被不被認可,總是對人類健康大有裨益。就像蒜一樣,不管你享受它的香味也好討厭它的刺鼻也罷,你總是離不開它。一頭蒜是由很多蒜瓣圍繞中間的小柱子凝聚起來的,這個平臺就是中間的柱子,凝聚並支撐設計師群體的力量,更有力的發出我們自己的聲音。”景斯陽解釋。

  她回憶稱,自己在賓大第二年上了一門課LandscapeArchitects asfuturetransformationalleaders(景觀建築師:未來革命性的領袖),老師引導她們從幼兒時代開始深刻剖析自己,併發掘發自內心對這個行業的興趣所在。景斯陽坦言,她在學景觀之前跟很多人一樣,很不了解這個行業,認為景觀建築師不就是種樹的、做公園的綠化大隊嗎?但後來在賓大所學所聞潛移默化地告訴她:景觀建築是一門涉及到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學科知識的學科,景觀建築師必須從龐雜的環境、社會、文化等問題中尋找突破口,給出合理而創新的解決方式。

  為此,她和朋友搭建了這個平臺,就是希望做一個未來最高端的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築智庫。通過採訪許多業內的國內外專家,以面對面採訪的形式收納他們的聲音和看法,普及大眾城市建設的理念,終極目標是希望每一個人對如何建設和使用這個城市有一個認識。

  “我在賓大的同學大部分都選擇畢業後進入最有名的設計和規劃公司,成為一名好的設計師固然不錯,但影響多少的人群卻非常有限。我不想只是坐在公司畫畫圖,跟甲方見見面。我想做發揮群體智慧,做一件影響廣泛的事”,景斯陽説,創業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雖然滿懷激情和情懷,困難和問題也迎面而上,需要團隊的共同努力。

  她希望,中國青年設計師能發出自己的聲音,設計師有更多被了解的機會,從而得到認可,對社會做出有力的影響。

  趙海柏

  劍客書生情懷

  學霸資料

  年齡:26歲

  高中:北京德國使館學校

  本科:耶魯大學經濟和歷史系

  即將入讀:哈佛大學法學院商學院

  故事

  想做中國文人精神的傳承人

  本科以最高榮譽成績畢業于耶魯經濟和歷史系,畢業時以滿分成績被哈佛法學博士及商學碩士連讀項目錄取(JD-MBA)。該項目每年全球平均僅錄取7-9人,被很多人稱為哈佛全校最難進的項目。美國總統奧巴馬是哈佛的法學博士,前總統布希是哈佛的商學碩士,而他卻被這兩個項目同時錄取……翻開趙海柏的簡歷,一般人恐怕都會評價這是個十足的“學霸”。

  趙海柏對此卻認為,“我並不在意別人用什麼標簽來形容我,那是別人的事情。我只能説我對自己的學業成績總體還是滿意的。這些成績對我以後的人生興許幫不上什麼大忙,但是作為以前一些階段性的總結和成果我覺得還算不錯了。”

  12歲以前,趙海柏一直生活在德國柏林。“我名字裏的‘柏’是為了紀念我在柏林出生,‘海’字代表我媽媽是上海人,連同我的姓氏這樣算來家裏每人各取一字。”趙海柏回國之後就讀的是北京德國使館學校,這所學校學生大部分是在德國使館或者德國企業中國辦事處工作的德國人的子女,所以學習環境沒有改變,總體來説語言和文化上幾乎沒有什麼不適應的。

  在海外長大的華人孩子通常中文水準不是很高,但趙海柏在這方面顯然是一個異數。他説他從小就對中國文化和歷史有些癡迷。小學一二年級還開始迷上了武俠,有比較深的武俠情結。後來他中文閱讀量一直很大,自己也喜歡用中文寫文章。高中畢業時他出版過一本名叫《永恒的呼吸》的中篇哲學小説,“主要是想記錄自己18歲時候的哲學和人生觀。文章裏講述的就是一個少年離開家鄉尋求真理的過程,也算是有些武俠風的一套哲學散文吧。”趙海柏之後在美國還辦過一本取名《足跡》的中國文學雜誌。

  “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很深的感情,尤其是中國文人精神。類似于蘇軾這樣的文人,實際上是思想家、藝術家、實干家合為一體的,有非常完善的人格。現在的人往往很難想像一個詩人或者説文青可以同時擁有非常理性實幹的一面。我希望我是一個中國文人精神的現代傳承人,我希望我們這一代人都是。”

  赴哈佛“磨劍”的中國“劍客”

  趙海柏在文章和學業外也有非常實幹的一面。高一的時候他通過一個獎學金機構在美國南部一個叫IndianSprings的私立學校交流了一年,由此萌生了去美國讀大學的想法。最終,他成功入讀世界名校耶魯大學,2013年畢業時還入選每年全校僅錄取20人的《大戰略領袖項目》。

  這是耶魯一個很有名的精英項目,是學校為了培養一些具有戰略及大局觀視野的領袖人才專門設立的,每年在全校所有院係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僅選出20人參加。除了各類戰略領導方面的理論課程和實踐模擬以外,該項目每週都會請來嘉賓和學生單獨吃飯交流,其中不乏諸如李光耀、基辛格等全世界政商領域的成功人士。

  雖然畢業時就以滿分成績被哈佛法學院博士及哈佛商學院碩士連讀項目錄取,但為了積累社會經驗,趙海柏主動將入學時間推遲至2016年。“學校學習和社會實踐有互補性。另外也不否認我有些傲氣,在我們大學生圈子裏薪酬最高、光環最重的是金融行業,而金融行業裏名氣最響也最難進的兩家公司一個是投資銀行裏的高盛,另一個是私募基金裏的黑石,我想在這些大部分人最渴望加入的公司裏見識一下,以後研究生畢業後選擇事業方向底氣也足一些,不至於盲目地隨波逐流。”

  能想到就能做到,在這三年實踐中趙海柏先是在高盛集團工作了一年半,參加了當時全球矚目的一個重點項目:阿里巴巴集團紐約上市。之後他又轉到了黑石,參加了公司當時在亞洲最大的私募投資項目:印力集團。

  8月底,趙海柏將赴哈佛讀書。當被問及接下來幾年的打算,他拋出了一則《海柏理論》:“在我的人生觀裏:人生盡意者,三十年為書生,三十年為劍客,三十年為禪師。書生負責觀察,劍客負責使用,禪師負責總結。”他笑著説,接下來的幾年是他從書生向劍客的過渡期,“劍客求鋒利,鋒利在於精。理解自己應該何取何舍,將一門手藝真正打磨鋒利,準備出發,這就是我的任務吧。”

  (記者 任珊)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