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被就業”根源何在 校方與主管部門的羅生門

2016-07-19 11:32:18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日前,有媒體報道,西北師範大學知行學院數百名畢業生在報考基層服務項目時,發現自己已經“被就業”,無法報考。”  “每年八九月份的時候,各校都要向教育主管部門上報應屆生的就業率。

  日前,有媒體報道,西北師範大學知行學院數百名畢業生在報考基層服務項目時,發現自己已經“被就業”,無法報考。事件發生後,該學院為報考“三支一扶”的考生更改資訊,使其恢復了報考資格。甘肅省教育廳表示,對該事件中負有直接責任的該院中國語言文學系通報批評,對6名相關責任人分別給予行政記過和行政警告處分。

  近年來,虛假就業協議一直是關注的焦點。不簽不給畢業證、不簽答辯通不過的事情時有發生。其根源到底在哪?

  就業率統計價值何在

  去年12月1日,教育部《關於做好2016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指出:“從2016年起,各地各高校要重點統計有就業意願尚未就業畢業生、暫不就業畢業生等指標。建立三級聯動機制,輔導員(班主任)及時了解每一位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和意願,院係認真核實匯總就業數據,學校實時更新就業監測系統相關資訊。”

  就業工作抓得緊,某985高校應屆生王宇深有體會:“年前大家各忙各的,年後好多人都有了去處,輔導員開始找沒著落的同學談話,‘有工作不容易,能簽要先保個底’。”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馬陸亭介紹,多年前,就業該不該學校來管也是有爭議的。但後來發現,擴招後,學校也該為培養品質負責,就業率被視作衡量培養品質的指標。

  “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條件下,看重就業率是一個普遍現象。”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李立國表示。對於教育管理部門,獲知就業率的重要意義在於根據就業的情況調整專業設置的結構。“教育部每年都會發佈報告,對就業率低的專業發出黃牌、紅牌警告,另外新增、撤銷一批專業來適應社會發展。各地各校上報的就業率是調整的重要依據。”

  “被就業”背後:校方與主管部門的羅生門

  如何看待“就業率”?李立國説:“就業率統計本身就是一件彈性很大的事,最早的時候有戶口、有穩定的工作才算就業。後來只要有一份工作,無論流動性大還是小,都可以算就業了。”

  “大四那年沒考上研準備再考,但不簽約院裏就扣著畢業證,只好去學校門口的複印店蓋了個章。”已經研二的楊嵩至今還覺得無奈。如今,除了找單位蓋章,包括創業等形式的靈活就業也計入了高校的就業率統計。現在上海市某機關工作的陳海軍畢業時沒有找到工作,院裏老師通知他辦理靈活就業。“戶籍和檔案都回家了,挂靠在人才公司,每年交幾百元管理費。還好沒有影響考公務員。”

  “每年八九月份的時候,各校都要向教育主管部門上報應屆生的就業率。學校的就業部門壓力比較大,為了體現工作成績,可能會存在拔高就業率的現象。”李立國説,“尤其是一些地區可能對就業率低的學校還有問責機制,追究培養品質。”

  某校工作人員透露,就業率低會直接影響到學校的生存。“就業情況是省廳編制學校預算的憑證,就業率低的專業招生規模要下調,相關的生均補貼、經費也會受影響,甚至會面臨停招。”

  “目前的就業問題其實不光是培養品質的事,更常見的是結構性失業。一部分專業學得好也很難就業,這説明專業的設置有問題。”李立國説,“大中專院校對就業狀況沒有很好的掌握,最嚴重的後果就是專業設置和培養設置與社會需要脫節。就業數據失真的同時,未來兩到三年的招生計劃也就沒有了客觀依據,這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就業率怎麼考核更合適

  “現在我們往往考核即期就業率、離校就業率,離校前一定要落實工作。這樣會干擾到正常教學,無形中讓學習時間短了半年,畢業論文也受到影響。更合理的方式是統計三個月或半年後的就業率。”馬陸亭表示。

  “我的意見是,要考核,但不要剛性。政府部門應該以資訊服務的態度對待上報的就業率。如果僅僅將就業率作為一種資訊披露,不與考核相聯繫,學校的壓力就會低一些,主觀能動性反而會高。目前把簽訂就業協議作為統計依據還是計劃經濟的思維,容易作假。”馬陸亭説。

  虛報就業率的問題如何解決?李立國認為,可以引入新的評估方。“主管部門設置專人,利用大數據和統計手段在應屆大學生中開展抽樣調查,與自下而上、層層上報的數據進行比對,來判斷數據的真實性。”

  有專家指出,對就業率在不同地區不同層次高校中的意義和價值要理性分析。要注意東西部高校的不同環境,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地方大學應用性強,就業率統計有一定意義,但中央直屬高校就不宜以就業率為重要尺度,這與人才培養的不同目標和多樣化從業格局相關。(劉博超)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