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社會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根據中國文物資訊網的資料統計,目前我國現有博物館4165家,館藏文物約3505萬件,每年舉辦的各類展覽2.2萬餘項,接待觀眾6億人次。
然而在博物館的開放過程中,傳統博物館因技術、場地或展陳能力的限制,所能展示和提供的文物資訊量十分有限,大量的藏品沒有機會展出。以北京的故宮博物院為例,其每年展出的藏品僅佔藏品總量的5%左右。
智慧博物館
區別於傳統博物館,智慧博物館則突破了藏品展陳的時空限制,既可以在實體博物館中搭建數字展廳,實現數字化藏品的現場展示,還可以通過搭建網上虛擬博物館,實現藏品的線上展示。
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宋新潮在接受採訪時介紹到,智慧博物館,狹義上是指基於博物館核心業務需求的智慧化系統;廣義上則是基於一個或多個實體博物館(博物館群),搭建在文物尺度、建築尺度、遺址尺度、城市尺度等範圍內的一個完整的博物館智慧生態系統。智慧博物館通過多模態感知“數據”,並以此為基礎,建立更加全面、深入和泛在的互聯互通,使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形成系統化的協同工作方式,從而形成更為深入的智慧化博物館運作體系。
智慧博物館的未來發展
有關智慧博物館的體系建設,宋新潮還介紹到,智慧博物館的未來發展主要包括“智慧服務”、“智慧保護”以及“智慧管理”三個方面。
“智慧服務”
“智慧服務”主要包括資訊的推送、虛擬參觀、互動展覽、數字導覽以及電子商務等。網路虛擬展示採用三維全景、高清攝影、網際網路快速瀏覽等技術,讓公眾足不出戶就可以輕鬆遊歷主要博物館;數字導覽方便觀眾在博物館參觀時,用移動終端隨時隨地了解展品資訊,還可通過增強現實技術,“看”到復原的遺址、重現的場景,獲得深度的歷史資訊;通過建立博物館文化産品設計、製作、推介、交易平臺,提供豐富、快捷、個性化的博物館文化産品,滿足觀眾把博物館帶回家的訴求。
“智慧保護”
智慧保護主要是基於智慧感知技術和無損檢測技術,針對博物館藏品的健康狀態及影響因素進行全面量化分析,掌握其各項特徵,並通過三維建模形式呈現立體可視化結果,形成一套館藏文物診斷、分析、處理和評價體系,實現“風險可識別、險情可處理、效果可評價”預防性保護目標。
“智慧管理”
智慧管理重點圍繞藏品資源、財産資源和人力資源三方面進行。藏品資源管理的智慧化,是對登錄、保管、流動等各項工作進行智慧化監管;財産資源管理的智慧化,將根據博物館主要業務需求,為資産和財務資源的配置、使用和調動等管理決策提供支援;人力資源管理的智慧化主要為實現人才的梯隊化建設和人員績效的科學化管理提供決策支援。
作為智慧城市概念的衍生物,智慧博物館極大豐富和深化了傳統的實體博物館的資訊交流和文化傳播功能,智慧博物館是博物館未來發展的趨勢,未來的博物館將成為更開放、更具歷史和文化溫度的“活態”空間。(周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