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家兩夜一天男童吐露心聲:我不想在家 總是一個人

2016-11-10 16:43:26 來源:大眾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11月4日,歷城雙語實驗學校六年級學生小斌(化名)放學後走失,經過學校老師、公安部門、家長的共同努力,最終於11月6日中午找到了孩子。小斌父親:孩子不跟我們溝通,問他也不説話,光説沒睡覺犯困,我們怕刺激他,就讓他洗了個澡,吃完飯睡覺了。

小斌(化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記者王曉峰攝

  11月4日,歷城雙語實驗學校六年級學生小斌(化名)放學後走失,經過學校老師、公安部門、家長的共同努力,最終於11月6日中午找到了孩子。從公安部門的情況通報中記者了解到,小斌此前曾有過離家出走的經歷。為何一個12歲的孩子會頻頻離家出走?他究竟是怎麼想的?日前,記者來到學校,獨家對話小斌,聽他説説心裏話。

  歷城雙語實驗學校小學部負責人邢生珍告訴記者,小斌在學校是個聽話的孩子,平時上課積極發言,和同學相處融洽,如果不是老師對其特別關注,根本看不出孩子有什麼問題。雖説是第一次和記者見面,但小斌並沒有太大的抵觸情緒,記者問的每一個問題他都很真誠的對答,説到高興時還會捂著嘴笑。

  回家總是一個人,還不如在外邊玩

  記者:聽老師説上周你在科學課上積極回答問題,表現特別好,老師表揚了你。你喜歡上科學課嗎?課餘時間還有什麼其他愛好嗎?

  小斌:我特別喜歡上科學課,覺得老師講的內容很有意思,也喜歡動手做各種試驗。課餘時間喜歡和同學一起打籃球、踢足球。

  記者:你平時在班裏有好朋友嗎?

  小斌:有,有好幾個。關係最好的是我們班科學課代表。我經常去他家玩。

  (小斌説完情不自禁地笑了)

  記者:你去同學家都玩什麼?會在同學家吃飯,晚上住在他們家嗎?

  小斌:我們一起看有關科學試驗的書,或者看動畫片。有時候在同學家吃飯,有時候不吃,但從來不在同學家住。

  記者:你放學不想回家嗎?

  (聽到記者這樣問,小斌愣了一下)

  小斌:不想,回家也是一個人,爸媽都不在,沒意思。(低頭小聲説)

  記者:你之前去同學家玩會提前跟父母説嗎?

  小斌:不會。

  記者:你上週五(11月4日)放了學沒回家,都去哪了?

  小斌:先在學校踢了會球。晚上6點左右到學校附近的米線店看了會電視。看到8點去同學家玩了20分鐘,出來後又去了洪樓廣場附近,那邊有淘寶街,在街上玩,看路邊的人打牌。玩到晚上12點,就去山東大學校園裏走,累了就在路邊椅子上坐一會。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天亮。

  記者:你身上有錢嗎?怎麼吃飯?怎麼睡覺?

  小斌:沒錢。週五晚上就沒吃飯,第二天早上也沒吃。一夜都沒睡覺。

  記者:晚上天冷,你不想回家嗎?

  小斌:不想。回家還不如在外面玩。(語氣很冰冷)

  記者:你這次出去玩是放學後臨時決定的,還是提前想好的?

  小斌:提前想好的。我之前去過洪樓廣場一次,這次就又走過去了。

  記者:平常放學回家和爸媽聊天嗎?

  小斌:不聊天。一回家爸爸就讓我寫作業,寫不好就熊我,有時還打我。媽媽下班很晚,她回來我都睡覺了,見不到她。

  記者:你對爸爸媽媽有什麼話要説嗎?

  小斌:(小斌低下頭沉默了好久……)我不想每天回家總是一個人。我想讓媽媽每天晚上能在家吃飯,陪我一起玩,爸爸不要總是讓我做題,總是批評我。

  多抽時間陪他,不再隨意打罵他

  記者:孩子兩天一夜沒回家,你不著急擔心嗎?

  小斌父親:我現在想想腿還直打哆嗦呢,真後怕!

  記者:把孩子接回家後你們溝通了嗎?

  小斌父親:孩子不跟我們溝通,問他也不説話,光説沒睡覺犯困,我們怕刺激他,就讓他洗了個澡,吃完飯睡覺了。

  記者:你們平時做什麼工作?怎麼晚上都不在家?

  小斌父親:我平時開夜班出租,晚上給孩子做完飯我就出門了,第二天早上7點多才回家。他媽媽在酒店做服務員,特別忙,經常要忙到晚上12點,回家孩子都睡覺了,一個月只有4天假,確實沒空管孩子。

  記者:剛才你們進來時,和孩子連眼神的交流都沒有。我看孩子神情很緊張害怕,膽怯的不敢看你們。

  小斌父親:(一聲嘆息)我平時對他比較嚴厲,方式方法有些簡單粗暴,一著急就控制不住打罵他。特別是看他不學習光想玩,或者不會做數學題,我就壓不住火。有時會掐他,有一次下手重了,把他嘴角和鼻子都打出血了,有時説話比較難聽,罵他笨,事後我也挺心疼,但我也是為他好。

  記者:孩子特別喜歡科學課,喜歡科學試驗?你們有了解嗎?

  小斌父親:他喜歡科學課這事還真不知道,他平時也不跟我們説。只知道他喜歡踢足球,愛去同學家玩。

  記者:他為什麼愛去同學家,不愛回家,你們知道為什麼嗎?

  小斌父親:不知道。

  記者:孩子説回家都是一個人,感覺不到家的溫暖,沒人管他,關注他,去同學家玩人多熱鬧,離家出走後你們出去找他,反而能引起重視,顯得大家都關心他。

  小斌父親:……(此時父親嘆氣、撓頭,母親在一旁擦眼淚)

  小斌母親:晚上都是他爸爸看著他寫作業,然後再出去幹活,我回家太晚了,沒機會和孩子説説話。

  記者:平時一家三口有機會一起吃飯嗎?你們週末有空陪孩子嗎?

  小斌父親:他媽媽休班時偶爾能一起吃個飯。或者節假日有時能在一起。

  記者:孩子越來越大,馬上進入青春期,會有叛逆情緒,你們有沒有想過問題出在哪?有沒有想試圖改變和孩子的溝通和教育方式?

  小斌父親:我們也反省了。光想讓他好好學習,太急功近利了。光想讓他按照我們的方式方法做,也沒考慮他的感受,能不能接受。我以後管他時先管住自己的脾氣,不打罵他,有話好好説。多抽時間陪他,爭取讓他媽媽換個工作,晚上能在家陪他。(本文主人公均為化名)

  專家分析

  城市“假性留守兒童”的內心渴望

  歷下區教育局心理教研員馬莉告訴記者,相對農村傳統意義上的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雖然和父母朝夕相伴,但家長不了解、不理解孩子,和孩子無法有效溝通,造成親子之間心靈上的“遠距離”,我們將這種孩子稱為“假性留守兒童”。

  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説,其接受的教育70%來自家庭,20%來自學校,10%來自社會;家是港灣,孩子對家的依戀是最重的。對離家出走的孩子來説,家庭沒有給他足夠的“安全感”,於是離家出走便是對港灣這種“特別需求”的反向形成,或者換句話説:離家出走只是一種無言的抗爭。

  縱觀省城最近一個月內發生的4起孩子離家出走事件,孩子們本身也有一個相似點:處於青春期或者青春期潛伏期,五六年級的他們已經有了出走的“能力”,且具有和家長討論問題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家長不了解孩子,不能夠理解孩子,便無法和孩子有效溝通;溝通不了便離家出走。馬莉分析,青春期的孩子其實對親子對話的需求特別高,需要家長關注自己的內心成長和渴望; 如果家長一味還只是給吃好喝好,雙方的“供需”根本不在一個層面,肯定要出問題。 

  文/記者張雯雯楊芳圖/記者王曉峰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