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非遺微雕藝術傳承人王天明:頭髮絲上刻字

2016-10-06 15:13:40 來源:大眾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核舟記》課文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詳,裏面描述了一件精巧的用核桃雕刻的小舟,使用的就是微雕藝術。在不同的材料上,微雕使用的刀具也不一樣,在頭髮上刻字是王天明的獨門絕技,其中的技法也是他歷經千百遍的失敗,數十年苦心鑽研出來的。

  王天明在玉石上進行雕刻。齊魯晚報記者于悅攝

  《核舟記》課文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詳,裏面描述了一件精巧的用核桃雕刻的小舟,使用的就是微雕藝術。濟南的非遺藝術中也有這一門類,王天明是它的代表性傳承人。他不僅能在玉石、壺、米粒等材料上雕刻上百個漢字,還能在一根頭髮絲上雕刻。

  齊魯晚報記者于悅

  拜一字之師 苦練微雕

  跟許多人一樣,王天明也是從小喜歡寫字、畫畫,參加工作後也沒有放棄,先是“上山下鄉”到青島一個養馬場,白天勞動,晚上點一盞油燈練字。兩年後到沂蒙山一個軍工廠幹了四年鉗工,還參與了工廠的文藝宣傳隊。1975年王天明被調到濟南的教學儀器廠,一直沒有離開“筆桿子”崗位。

  看到王天明熱愛文藝,身邊的朋友推薦他嘗試做一種叫微雕的藝術,王天明這一接觸便一發不可收。他先是練習刻蠅頭小楷,後來又發展到芝麻粒大小的字,自己練了三四年時間後,王天明想學些更深層的技法,就慕名找到了山東工藝美術研究所的高級畫師楊瑞生。

  “那時楊老師已快80歲了,他自己因為青光眼已經不刻微雕了,也不願收學生。見我態度十分誠懇,他説就是一個字‘練’。”王天明説,雖然楊老師只教給了一個字,在心裏他也認他為一字之師,“讓我練就説明我的功夫還不到家,實踐出真知,到後來我發現除了手法上要練,還需要內心的修煉,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

  如今王天明也有了兩個學生,李衛和張軍,兩人都在微雕領域有了自己的建樹,張軍已成為微雕市級非遺傳承人,擅長字畫微雕。李衛擅長立體微雕。

  一根頭髮絲上刻“天下為公”

  濟南微雕形式有三絕:微書、微畫、微型工藝。內容上則以儒釋道、唐詩宋詞、漢賦等傳統文化為主。王天明家中陳列著不少在玉石、玻璃、壺上雕刻的作品,其中要屬孔子的形象和語錄最多。

  在不同的材料上,微雕使用的刀具也不一樣,在頭髮上刻字是王天明的獨門絕技,其中的技法也是他歷經千百遍的失敗,數十年苦心鑽研出來的。2005年,王天明完成了他的第一件發雕作品,在一根極細的白髮上刻下“和平統一,天下為公”八個字,甚至還有落款和印章,用10倍的放大鏡根本看不見,得用100倍的。

  王天明説,這種發雕需先把弧形的頭髮處理成平面,而且要選用青壯年的白髮,至於怎麼固定、磨刀、雕刻都是一套特殊的微雕技法。“實際上刻字的時間不到半分鐘,但成功率很低,100多根頭髮中也就兩三根能刻成。”在全國會發雕技術的也就兩三個人。

  一般而言12根頭髮並列才有1毫米粗,一根頭髮也就七八微米那麼細,有的人以為做微雕時需使用放大工具,但其實微雕師是完全憑肉眼和感覺進行的,“刀子一刻上去就會起一片粉末,根本看不到,其實相當於閉著眼睛刻字。”

  為母親量身打造郵票式微雕

  很多人並不知道,微雕大師王天明的母親就是梅蘭芳弟子、著名京劇大師張春秋,她曾因在現代戲《紅雲崗》中成功塑造了“紅嫂”這一經典藝術形象而蜚聲海內,曾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接見。

  王天明説,母親出身窮苦,6歲就被賣給了戲班子唱戲,連姓都隨了戲班老闆。當年,王天明被下放到青島養馬場就是和母親張春秋一起的,後來張春秋也來到了濟南的山東省京劇院,一直到去年89歲時去世。

  2014年,在紀念母親從事舞臺藝術80週年的活動上,王天明做了一副微雕作品送給了她,在五塊郵票樣式的玉石上雕畫了張春秋塑造的經典舞臺形象,並刻上了她的京劇唱詞。

  “母親只知道我做著自己熱愛的微雕,但也不是特別懂,看到我專門為她製作的微雕後感動得不得了。”雖然母子倆從事著不同的非遺藝術種類,但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傳承。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