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建在我家後院!垃圾處理等“鄰避運動”屢屢發生

2016-09-18 09:11:28 來源:大眾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濟南市天橋區一小區居民稱,該小區在未徵求居民意見和公示的情況下,突擊建設了一個垃圾轉机站,距離居民樓只有2米左右。

不要建在我家後院!垃圾處理等“鄰避運動”屢屢發生

  網路圖。

  所謂鄰避運動指居民或當地單位因擔心建設項目(如垃圾場、核電廠、殯儀館等鄰避設施)對身體健康、環境品質和資産價值等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從而激發居民的嫌惡情結,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後院”的心理,及採取的強烈和堅決的、有時高度情緒化的集體反對甚至抗爭行為。

  濟南最近5年

  “鄰避運動”屢發

  濟南市天橋區一小區居民稱,該小區在未徵求居民意見和公示的情況下,突擊建設了一個垃圾轉机站,距離居民樓只有2米左右。

  “太臭了!我們家臥室、廚房正對著垃圾站,挨得太近,從來不敢開窗!”距離垃圾轉机站僅2米的一位居民抱怨,“更過分的是,晚上11點,甚至到淩晨2點多,就會有車輛倒運垃圾,噪聲吵得睡不好覺。”為此,居民呼籲相關部門拆除垃圾轉机站,或者把垃圾轉机站回遷至原址,讓他們擺脫惡臭熏天的生活。

  記者梳理近五年的媒體報道後發現,從2011年至今,省城濟南每年都有關於垃圾轉机站的新聞報道,其中2011年報道3次,2012年、2013年各報道1次,2014年報道4次,2015年“垃圾圍城”的報道更是空前,而最近的一次是今年8月份的濟南鵲山樓盤建垃圾轉机站事件。

  在居民小區內建一個小小的垃圾轉机站致如此多的非議,有研究者指出,居民反對建設垃圾轉机站事件逐漸增多,其根源還是居民日益覺醒的鄰避意識以及由此引發的“鄰避運動”。

  公益項目決策

  該有民眾參與

  我國的“鄰避運動”最早出現于上世紀90年代,從 1996 年以來以年均29%的速度遞增,並呈現出規模化、常態化和社會矛盾源生地社區化的趨勢。

  有政協委員認為,在現有的技術條件和社會發展階段下,有些項目是必須要有的,比如説垃圾轉机站以及垃圾處理廠,但是到底建在哪就另當別論了,因為沒有居民原意自家門前是一個垃圾堆。

  按照媒體的報道,雖然政府一再宣稱垃圾處理設施只會對周邊民眾構成有限的威脅,並能通過科學技術把風險控制在最小範圍內,但民眾更關注的是項目對自身所帶來的風險。“鄰避問題”的癥結就是官方強調的科學決策與民眾要求的民主決策之間産生的矛盾所致。

  “政府在進行公益項目決策時,應該考慮對環境的影響,要合規、合法、合理。”山東舜啟律師事務所主任孟憲強認為,政府決策前應該進行公示,讓民眾盡可能參與政策制定過程,以打消民眾的疑慮。

  有研究者還指出,真正解決環境群體事件,僅靠完善環評中的公眾參與是遠遠不夠的。建議在土地、水利、建設等多領域均應設置公眾參與環節,對於徵地、補償等社會矛盾多的熱點問題,充分聽取公眾意見,減少社會矛盾。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劉飛躍)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