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版社會急救規定:公民現場施救將免責

2016-09-08 10:11:02 來源:齊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記者日前從市120急救中心了解到,為順應變化和呼聲,新版《青島市社會急救醫療管理規定》(以下簡稱新《規定》)正在修訂完善中,並將於近日由市政府發佈實施。

  《青島市社會急救醫療管理規定》已實施十餘年,在有效規範院前急救醫療行為、維護正常的院前急救醫療秩序、促進院前急救事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群眾對急救醫療服務的目的、內容、範圍不斷提出新的要求。記者日前從市120急救中心了解到,為順應變化和呼聲,新版《青島市社會急救醫療管理規定》(以下簡稱新《規定》)正在修訂完善中,並將於近日由市政府發佈實施。

  立法保障救護車優先通行權

  急救醫療服務是政府主辦的公益事業,是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市120急救中心主任盛學岐介紹説,新《規定》將明確規範政府在急救醫療服務中應當承擔起的管理和保障責任,特別是要在經費上給予保證,同時多渠道籌集資金,支援社會資本參與急救醫療服務,鼓勵社會組織參與急救體系建設。

  急救服務的發展還需要明確政府相關部門的職責。盛學岐表示,近年來,救護車被堵在“救命路上”的報道屢見不鮮,不避讓急救車輛、車輛亂停亂放等現象擾亂了正常的院前急救秩序,也隨之帶來了一系列的醫療糾紛。新《規定》將通過立法打通急救生命通道,保障救護車的道路優先通行權。

  為改變青島院前急救網路體系現狀存在分佈不合理及救治能力不平衡情況,尤其是農村地區、新開發區域政府投入資源不足,急救站點設置密度小,急救服務半徑長,急救服務的公平性差的現狀,“新《規定》將明確急救醫療網路的建設規劃與管理,合理設置、配置急救單元,提高急救醫療服務的公平性。統一急救站點的建設標準,以及急救站點的組織建設和運作保障的責任主體等也將進一步明確。新《規定》還將明確急救醫療調度的原則,在統一調度指揮、滿足專業救治需要、劃區就近、就急、快速救治的同時,實行分類評估調度,科學合理利用急救資源,為電話指導、合理調配急救車輛提供法律依據。”

  公民現場施救將免責

  “人員配置直接左右著急救工作的效果。”盛學岐説,新《規定》將鼓勵醫療專業技術人員從事院前急救工作,同時增設醫療救護員,授予受過嚴格培訓、考核合格的救護車上的非醫務人員(如司機、擔架工)對各種急症、意外事故、創傷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施行現場初步緊急救護。增加條款明確開展醫療急救公益性志願宣傳、普及活動,提高市民的自救互救能力。

  “目前來看,提升社會急救能力建設刻不容緩。”盛學岐介紹,當前,我國的急救知識普及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水準,急需提高公眾的自救互救能力。新《規定》將強調政府、企事業單位在急救知識培訓方面的職責,在易發生災害事故的公共場所和面向社會公眾舉辦的大型群眾性活動中,除需要配備急救醫療器械外,還需要配備一定數量掌握急救知識及急救技能的人員。“急救免責”將是新《規定》新增的亮點內容。

  “在突發事故現場,因缺乏相關法律保護措施導致公眾急救意願低,‘救人卻要擔責’的糾紛在各地時有發生,許多人在此類突發狀況面前會猶豫‘救或不救’,不敢貿然施以援手。新《規定》指出,要‘鼓勵經過培訓取得合格證書、具備急救專業技能的公民對急、危、重傷病員按照操作規範實施緊急現場救護,此種行為將受法律保護,不承擔法律責任’,‘急救免責’,必將鼓勵更多的市民伸出援助之手,參與到急救工作的隊伍中來。”盛學岐説。

  市區急救單元缺口達50%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市民對急救醫療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急救業務量逐年大幅增加,青島跨省、跨地區求醫長途轉運、非急救轉送等群眾多元化急救醫療需求不斷增多,急救單元服務的人口數量遠遠超過國家標準。

  “目前青島的急救網路佈局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標準,對院前急救單元的設置缺乏明確的統籌規劃,尤其是農村偏遠地區及醫療急救資源短缺地區,急救服務半徑過長,服務的可及性、公平性有待提高。”目前,青島十區市總計有81個急救站、105個急救單元、143輛急救車,青島市區常住人口260.5萬,按照國家每5萬人口應有急救單元52個的標準,尚缺26個,缺口占50%。

  “黑救護車問題長期困擾著我們,打擊、治理需多部門協作。”盛學岐表示,因院前急救資源緊張,近幾年,大量無醫療資質的救護車採取私改車輛、標識模倣、發放廣告、利益輸送等手段,在全市各醫療機構非法轉送患者,給市民生命健康安全帶來很大的威脅。青島設立了新惠康急救轉送站,但仍然不能滿足市民群眾的轉運需求。非法救護車的存在嚴重影響了院前急救醫療秩序。

  “院前急救從業人員緊缺也是目前面臨的難題。”盛學岐説,因急救工作性質及職業發展瓶頸等問題,一線急救人員從業願望低,人員不穩定,年輕醫護人員不願意從事急救崗位,急救隊伍人員緊缺,“可以考慮引入救護員、志願服務等,保障院前急救隊伍的可持續發展。”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