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下發通知,要求2016年12月31日前電話用戶實名率達到95%以上,2017年6月30日前全部實現實名登記,“不實名就停機”。這被外界稱為“史上最嚴電話實名制”。實名制的改革由來已久,應如何看待這一“最後通牒”?實名制的治理還存在哪些難點?
新入網用戶把控雖嚴,但仍難做到100%
根據工信部的部署,7月11日,山東省通信管理局和山東省公安廳聯合下發了《關於電話用戶真實身份資訊登記的通告》。通告規定,對於未經真實身份資訊登記的老用戶,電信業務經營者在為其辦理新業務、更換電話號卡時,應當為用戶辦理補登記。經催告仍不實名登記的,自2016年10月1日起,電信業務經營者將陸續暫停為其提供通信服務;2017年6月30日前,電信業務經營者將陸續終止為前述用戶提供通信服務。
工信部網路安全管理局副巡視員隋靜在之前接受媒體聯合採訪時介紹,目前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對新增用戶均已嚴格實施實名登記。實名登記的難點在於老用戶的實名補登記,近三年時間,電信運營商完成3億用戶的補登記,但現在還有1億用戶未實名登記。
“對於新入網用戶,現在三家運營商的管控很嚴格。”知名通信專家項立剛介紹,“但是實名制仍然做不到100%。因為運營商分為省、市、縣等多級公司,都擔負著放號數量的任務壓力,不排除一些市、縣級公司把號碼發給了合作的銷售網點。這些銷售網點因為銷量的驅動,很可能會用虛假身份大批量開卡,但是運營商要進行核查、檢驗則要付出大量的成本。”
實名制實施前的,老用戶是難點
此外,老用戶補登記也一直是實名制的治理難點。項立剛分析,在我國實行實名制之前,購買手機卡是不需要任何認證的,這種情況存在了六七年的時間,也就造成了有大量的非實名制老用戶的存量,這屬於歷史遺留問題。2013年《電話用戶真實身份資訊登記工作方案》正式出臺後,電話實名制才開始全面普及實施。
業內人士介紹,運營商進行實名制治理和監管時,也需要付出較大的成本和精力,因此一開始態度並不積極。直到近兩三年,隨著國家相關部門的要求越發嚴格,運營商才開始大力的推進。
記者從運營商處了解到,在接到省通信管理局的通知後,運營商通過公告、短信、微信、語音外呼等方式,催告未實名的用戶進行補登記,該項工作正在平穩進行中。
“現在工作的難點是,部分老用戶對實名制登記管理工作仍不清楚,沒有主動核查自己電話用戶的登記資訊,尚未充分認識到使用非實名登記電話卡的危害,嫌麻煩,不願去做補登記。在此,我們也呼籲非實名用戶自覺前來辦理。”山東聯通方面表示。
虛擬運營商是,非實名制重災區
但是,目前實名制落實不到位問題最嚴重的仍然是國內的虛擬運營商們。11日,記者探訪了省城幾家手機卡代辦點,發現仍有170號段的電話卡出售,且並不需要進行身份證資訊的實名登記。
“虛擬運營商管理措施不完善,銷售渠道較多,實名制監管起來有一定難度。”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虛擬運營商為了追求用戶數量,對分銷渠道的實名登記把關並不嚴格。”據相關報道,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底,工信部已組織電信企業對14萬餘個涉及通信資訊詐騙等犯罪的電話號碼進行了快速關停,其中虛擬運營商號碼60202個,所關停涉及虛擬運營商的號碼分佈于遠特通信、分享通信、迪信通等20余家。
為落實實名制,虛擬運營商要投入大量成本,例如配備一部身份證識別的機器至少要花費1000元以上,每次認證用戶身份還需要繳納費用,每個用戶差不多1塊錢。有了這些考慮,虛擬運營商在推行非實名制時出現問題也不難理解。“對運營商來説,推行實名制不僅成本高,也不利於快速發展用戶。”通信世界網總編劉啟誠如是説。
“拿到試點牌照的虛擬運營商沒有一個盈利的。現如今,三大運營商在各地的市場都實行精耕細作,讓虛擬運營商沒有競爭優勢和生存空間,越來越大的成本壓力,再加上實名制治理的考驗,讓虛擬運營商面臨著極大的生存壓力。”項立剛説道。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韓笑